爱尚小说网 www.aslwx.com,最快更新中和最新章节!
公共飞车掠过密密匝匝的林梢,将碧波千顷的未央湖,星罗棋布的度假村,抛落在脚下郁郁葱葱的画卷中。思维的家安在山里并不新奇,德仁和曦明的住宅就在两道山梁外的天香苑。新奇的是,张宅既非别墅,也非民居,而是亦屋亦洞,亦舍亦穴。
中和在“晴雪岩”下了车,沿着野花丛生的小径,溯一道清泉而上。他转过飞花碎玉的叠瀑,走进一座美若盆景的凹谷中,清风流水的声音经岩壁跌宕糅合,婉转悠扬得动人心弦。
思维身穿一件短袖唐装,正在修竹翠柏掩映下挥毫作画。脚下平整的青石,卧于茵茵绿草间,犹如一方天然“阳台”;四周苍劲古木,围拢着的九尺天地,宛若一座写意“凉亭”……这里的一切,似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恬淡韵律、陶然诗意。
思维画的是桃花,在青石与岩壁上铺张的,尽是一幅幅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春桃。他笑着向中和招手:“我的寒舍,没惊到你吧。”
中和登上齐膝的石台:“老师,古人说‘大隐隐于朝’,没想到您平时政务繁忙,竟有如此清静雅致的住处。”
思维将他迎到石桌前,摆开功夫茶的“龙门阵”:“我算不上隐士,人生于天地,也还于天地,与自然万物相融相益,感同身受,生命的超越和超然自在于此。公务繁忙也好,山野闲逸也罢,都有心灵的乐土,量力合宜而已,有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明白,人们常说儒学是入世之学,其实并不这么简单。”中和在一把精致的石椅上坐下,思忖着举一反三,“儒学追求的是一种普世价值、永恒法则,修齐治平只是适用与途径。”
“有什么依据?”做工考究的茶具,在思维指间辗转翻飞,不多时,红润醇亮的茗饮香溢茶盏,盛放在镂空木盘上。
中和拾起一只轻薄如纸的青花瓷杯,茶汤入口有清泉的甘冽:“孔子曾让弟子们谈志向,对他们治国、教化等想法默不作声,偏偏由衷赞叹曾皙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曾经一直不理解,这看似荒诞不经,游山玩水也能当作儒者的人生理想,竟还得到圣贤的赞许。儒学倡导入世担当,怎么会推崇道家的出世逍遥?现在想来,有更深刻的道理。”
“说说看。”思维的目光里洋溢着融融的暖意。
“我感觉,其中表达的是‘天人合一’的信仰精神,体现为‘一个基础,三个层面’。‘一个基础’是说,儒学的精神理想,始终建立在相应社会基础之上,一定是‘春服既成’,而非无我无欲的‘空欢喜’。‘三个层面’中,第一层面是人与人相合,儒学一定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不会像道家一样,独自躲到深山里‘茹毛饮血’;第二层面是人与物相合,在万物复苏的‘暮春’出游,更能感受与自然共同萌发的勃勃生机;第三层面是人与道相合,在合时宜、合事宜中,由对永恒价值、天地法则的顺合,感悟生命的超越和快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中和略一停顿,仿佛沉浸在穿越古今的陶醉之中,随后思路渐入佳境:“这四点构成‘人与天相合’,也就是‘天人合一’。儒之信仰精神不会封闭孤立而是携手并行,不会意气凌绝而是情景交融,不会目空一切而是感同身受,更切合我们的真实生活,是具有真正意义的价值超越,其思想境界千古相通、万世相承,追求之根本是幸福里的和谐、和谐中的快乐。因此,儒家之乐并不孤单,乐在人际之宜,乐在山水之间,既感怀天地,又与人共鸣,可谓人和而同乐、心旷则神怡,人与人的道德境界,人与天的价值真谛正在于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人生不以目的为意义,目的会让我们坠入欲望的迷途;无需刻意追求结果,每个人的结果都一样。人生只是中和,是正信之思、合宜之行,是在与天地万物的价值共鸣中,陶养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寻找生命的意义与永恒的超越。什么是快乐,合宜;什么是大道,和谐;什么是永恒,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各安其位,万物生生不息,快乐于斯,大道于斯,永恒于斯!”
中和发觉言语有些激动,端起茶盏向思维致意,在细细的回味中,让“班门弄斧”的心情稍稍平复。
思维赞许地点点头:“说得好,看来我的条幅没送错人。”他回身从画卷瓶中,抽出一张卷好的条幅,中和帮着展挂在平整的岩壁上。中和屏息一字一字看去,条幅上书:“臻儒以正道,致和以成仁”,气势雄浑的字体,通彻天地的意境,让他有如获至宝的欣然:“老师,我要把它当做座右铭,牢记于心。”
“中和,那你再说说,什么是中和?”思维拉他重新入座。
“老师,在我理解,儒学一以贯之的‘一’,天人合一的‘一’指向的都是中和,它既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又是我们立论的根基,道、德、仁、义、礼、智、信等等都由此展开,更深刻影响着我们政治格局、经济形态、文化理念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和抬起头,没有释然,只有更深的困惑,“最大的问题是,中和是什么,我们怎么去定位它?”
思维淡然的眼神中,闪动着智慧的光芒:“对中和的解读,儒学采取了一种借喻的方式,‘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人的情欲内敛不显的状态,就是中,显露出来而合乎节制,就是和。每个人都有情绪,用喜怒哀乐的形象思维方式,描绘抽象的中和,大家比较好理解,但作为哲学表述就勉为其难了。可以说,将中和用哲理逻辑的形式阐发出来,将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