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www.aslwx.com,最快更新李易峰自传随笔集:1987了最新章节!
出窍的体验
拍电视剧《麻雀》的时候,我特别佩服李小冉。她可以做到眼泪说来就来,“哗哗”哭得好像拧开了水龙头,一条拍完了,我居然听到她问导演:“我们再来试一条没有眼泪的,看看效果如何?”
那一刻我只有一个念头,我理解不了,真理解不了。怎么能这样呢?我总在担心自己的哭戏,到了那个情绪点,眼泪要是还掉不下来怎么办。越想怎么办,心里越急,往往眼泪更不见踪影。小冉姐这样,不是……在我这儿炫富吗?
拍电影《心理罪》的时候,有一场需要爆发力的哭戏,我扮演的方木在得知了女朋友的死讯后去警察局画像。开拍前我一直在酝酿情绪,努力沉浸到方木的感受里:痛失挚爱,还无法从愤怒和震惊中剥离出真实感,他会如何反应?第一条开拍,所有人准备,导演倒数“3、2、1”的话音还未落,我只觉得胸口骤然凝起一股闷气,澎湃汹涌,却无法抒出,整个人无法抑制地开始剧烈颤抖。开口说台词,句不成音,全都堵在嗓子口。我开始崩溃一样号啕大哭,收都收不住。
结束后导演和我说,很好,不过前面再收一点就更好了。那一刻我长舒了一口气,嘿,终于有人和我说这句话了。恰到好处地表达情绪,分离出其中的层次感,这些方面我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这一次预料之外的体会,给我带来了舒爽的痛快感,有点儿像出窍,仿佛我真的成了另一个人。
演员需要一种对人情世故的敏感,而我的成长一路来都很顺利,家里所有人都给予了我饱满的爱。这是一种幸运,生活没有过早向我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也没有让我一早就遭遇人情冷暖,更没有让我在坎坷和挫折中挣扎。参加《加油!好男儿》比赛的时候我还在念大学一年级,从学校那样单纯的环境,直接被丢进了娱乐圈这样复杂的地方,我开始急速学习如何应对一个真实的世界。任何情绪我都会挂在脸上,性格又直接,想来一路上无意中得罪过不少人。但摸爬滚打的一路也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苦涩也好,懊恼也好,除了继续做自己,我别无他法。许多事情也曾在我心里“咯噔”一下,可是到第二天我就全忘了,说到底,我没有真正往心里去。
成为演员,我最初是被那个虚拟的世界吸引,看起来什么都又新鲜又好玩。渐渐地,我和角色之间有了真正的联结和交流;许多前辈的嘱咐和建议,以前没听明白,现在也在心里不断发酵,让我咀嚼出不同的意义来。曾有人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个男演员,三十岁乃至三十五岁之后才会渐入佳境。”即使现在还有种种不足,我还有充足的时间去实验和学习。我的目标不是赢得几个漂亮的“标签”,更无心向谁证明什么,只想保持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
我记台词的本领还不错。开始担当主角后,每部戏的台词量都不小,但基本上很快就能记住。有些剧本里掺杂了大量的专业词汇,比如《麻雀》,我背起来就会有点儿困难。我不要求实拍的时候自己念得和剧本上一字不差,但重要的部分一定要有,必须要对。在我看来,只要有能力把台词消化成自己的语言,一切就自然舒畅起来。我特别害怕的结果,就是观众一看就知道我在死记硬背。在电视剧《真爱谎言》中,我演一个有过目不忘本领的自闭症患者,有一幕是他要说一大段莫扎特的生平,准备的时候我别无他法,只能硬着头皮一个个字啃,简直重回小时候背课文的噩梦。也“幸亏”他是一个自闭症患者,篇幅虽然长,但台词说流利就好,不需要加入特别的情绪。我对台词没有惧怕感,毕竟走戏时能练习一遍,导演对台词时能练一遍,万一正式开拍时没说顺溜,还有NG的机会,有一个渐渐熟悉的过程。
为了完成拍摄要求,许多时候演员都要挑战自己的极限,但平时的生活里多半没机会尝试那些事情,这反而成就了许多有趣难忘的回忆。我一直把它们划分入“正常工作内容”的范围,没必要夸大为辛苦。我们在横店拍摄《古剑奇谭》时恰逢夏天,进组前所有人都“恐吓”我说:“疯了吧,横店的夏天简直比火炉还像火炉。”但那么难得的机会放在眼前,天气再热,咬咬牙就忍过去了。那时我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化妆,只要天上没下刀子,拍摄就照常进行。有几天热到难以描述,我对自己只有一个要求:不要抱怨。所有人都在经历同样的高温,天气更不会因为我的抱怨发生改变。
演员经常遇到反季节拍戏的情况,简直像墨菲定律一样,越冷的天就越容易碰上下水的戏。有一次在冬天拍古装戏,果不其然,又有跳水的戏份。那天河水几近冰点,我也没磨蹭,拿过白酒灌了几口,就横下心跳了下去。一入水我就接不上气来,浑身肌肉都无法抑制地绷紧,简直心慌意乱。好不容易缓过些神来,就听到导演在岸上喊话,我已经冻得恨不能蜷缩成一团,只断断续续听到他说:“你要有……悠闲自在的……感觉……享受大自然……”那时我的头脑几乎一片空白,但还是下意识地伸展开手脚,努力表达出导演要的感觉。那一刻我心里反复飞过一条弹幕:“这一条尽量多拍一点!我不能白下水啊!”
拍戏初期,出于好奇,也因为无知,我总是喜欢坐在导演边上看他工作,后来才意识到这样会打搅到他们。作为一个“好奇宝宝”,我一直喜欢在现场东张西望,观察工作人员,向他们求教各种问题。我觉得最酷的是灯光师,想想这场面:手指往左边一点——“3000的灯往那边,片子过来一点,再升高一点”;又或者努一努嘴——“那个300的往后退一点,再加个米菠萝”,简直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对灯光还似懂非懂的时候我就喜欢逗灯光师,比如突然假装严肃地问他们:“今天有好好打光吗?”又或者冷不丁来一句:“为什么他们有加米菠萝,我没有?”都是玩笑话,我心里一直感激他们的认真,总是考虑周到,控制精准。
我现在的理想,是成为一个“逐渐向优秀演员靠拢的明星”。我当然想成为一个好演员,但现阶段还有许多其他工作我都想尝试,抛开所有一切,一门心思琢磨表演,我暂时做不到。常常听到有人说“前辈们如何如何”,但时代的车轮不停向前滚动,对演员的要求也不再单一,大环境不同,是否也不该用同一种标准去框定?表演这件事上我到底有没有天赋,我心里清楚,但没有必要说出来,就让时间来证明吧。
我的“偶像包袱”
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在开拍前我都会发怵,觉得难,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演绎好。我并非科班出身,一边实践一边学习,起点不算高,但我有那么点儿好胜心,是遇强则强的类型。
记得第一次拍戏的时候,有一个细节是让我去撕粘在墙上的纸,我怎么都没法儿完整揭下来,就特别老实地向导演道歉。导演哭笑不得,说:“撕成什么样就什么样,这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啊!”那时我没经验,也不懂举一反三,但总算知道吸取教训。拍《活色生香》时,有一幕是我扮演的宁致远晚上偷偷溜出门,被他爹发现了。他看到我手上拿着根棍子,就问:“你干吗去呢?又去惹事,又去打人?”我说没有没有,我在这儿练棍呢。说着便把棍子往地上一砸,没料到它居然断了!当时完全出于本能的反应,我一脸惊讶地说:“断了?”这个意外反而让导演觉得更生动,我心里恍然大悟,哦,原来可以这样。顺势而为,允许出现设计外的细节,才是活生生的人物啊。
也是在拍《活色生香》的时候,第一天我完全没有进入状态,前几场戏都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后来我才知道,那天导演和摄影师也在一起嘀咕了一天:“这人行不行啊?”那个角色和我的性格反差很大,在一个新的团队中我又有些拘束,放不开。幸好导演没有因为第一天的表现就彻底否定我,我找到人物善良但玩世不恭的感觉后,怎么演都是对的。演员和角色之间也需要一个互相熟悉的过程,面对彼此会感到紧张和不自在,会暗自揣摩该用怎样的方式契合在一起。
角色的状态和性格会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演自闭症患者那段时间,妈妈打电话给我时发现我变得特别沉闷。拍《麻雀》的时候我始终处在焦躁的状态,因为扮演的陈深把许多事情都压在心里。在房间休息时我也坐不定,总忍不住走来走去。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我更希望自己能够彻底变成角色本人,彻底豁出去,忘记自我的存在,忘记这是表演。
这几年我常常有机会和一些特别厉害的前辈合作,总想从他们身上多学到一些东西,特别是保持专注的方法。他们的专业经验和人生阅历都比我成熟,我很渴望听听他们的见解和分析角度。但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表演方法,不用一味否认自己,在各种意见面前无所适从,那样就失去了自己的立足点。表演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在拍摄现场会要求至少试一下自己的方法,不试怎么知道是否行得通呢?但我很少看回放,哪些部分处理得好,哪些地方没有到位,我心里都明白。我觉得人要有自知之明,懂得自我判断。
我会为角色设计一些外形上的小细节。“百里屠苏”的中分发型是我自己特别要求的,虽然被许多网友吐槽不够好看,但游戏里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个标志性发型,我不能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帅而改变这一点。拍摄电影《动物世界》之前,我特意把头发留长了一点儿,还给导演看了许多自己找来的参考图片,问他这次能不能按照角色的感觉换一个不同感觉的发型。在我的理解里,人物的头发应该略长,看起来湿湿的、油油的,导演也认同这个建议。虽然最终定妆时还是做了一些调整,但收集资料的过程让我更加确信,要“变成”另一个人,从内心到外在都要做好充分的细节准备。
从成为演员开始就有导演说,我长得太漂亮,不适合演普通人。即使我真的不适合演太过“接地气”的角色,我也不介意扮丑或者破坏形象,而且毫无心理压力——演员没有什么是打破不了的。这份职业本身就包含了“服务”的性质,别人付你片酬给你机会,达到要求是应该的。不过“偶像包袱”也不是说丢就丢的,第一次剃光头的“恐怖”记忆还历历在目,我至今都能清晰想起电动剃刀“突——”的声音,简直心惊肉跳。那天我就像是坐在刑场上等待被行刑的犯人,又无助又惶恐,看到一半头发落地的时候,想到脑袋上只剩另一半头发的惨状,我都快哭了。那时思想还没放开,头发长到比寸头略长一些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尴尬,怎么打理都不顺心,还好那时我还不怎么红,干脆在家里躲了一阵,等头发慢慢长回来。
要想在专业上有所进步,我知道自己还要积累更多知识。但我还是更多凭自己的喜好选择,时间那么有限,还是不要勉强自己硬着头皮去看没特别兴趣的作品了。我最喜欢悬疑惊悚类的电影,有时间的话会尽量去电影院看,自己参演的电影我也一定会看大银幕的版本。很多演员看自己的作品时会觉得很难退回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而是自动跳入“吹毛求疵”模式,看到不满意的地方就觉得特别尴尬,我也一样。《老炮儿》是唯一的例外,因为我的戏份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