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拿你当朋友,你把我当人脉

封寒紫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爱尚小说网 www.aslwx.com,最快更新不好意思,刚认识就喜欢你最新章节!

    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

    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泰戈尔

    敷衍我,还不如拒绝我

    端午节快到了,同事小琴在朋友圈发了张亲自包粽子的图片,我留言:想吃。小琴秒回:妥妥的。

    第二天到公司,小琴真拎了一袋粽子走过来时我非常惊讶:“我就随便留个言,你还当真了?”小琴回:“很多人给我评论想吃,但不是每个人我都会送,不送的那些人我都认真拒绝了。”

    那天中午,我跟小琴一边吃着粽子一边聊着天,小琴说:“网上有句话叫‘随口答应不如认真拒绝’,对这句话我真的不能再认同。”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间,小琴和前男友阿游在一起半年,准备跟阿游回家见他父母,因为听阿游说过他母亲的腿不怎么方便,小琴便对阿游说打算买一个治疗腿的热疗机做礼物,当时在玩手游的阿游回了一句好啊,结果那天当小琴将热疗机带过去时,阿游的母亲顿时拉下脸,直接忽略了小琴的招呼,对阿游说:“之前你姐在网上不是给我买过这仪器并把我腿烤坏过吗,后来还是你送我去医院的呢……”那天的气氛很尴尬,因为热疗机的缘故,小琴感觉到阿游的母亲不喜欢自己。

    那天从阿游父母家出来后,小琴跟阿游吵了一架,阿游说:“我就随口一答应,哪知道你当真,今天看你都买好了,就没有告诉你有这么一件事,再说我哪知道我妈真的会因为这东西不开心。”

    小琴第二次跟阿游去他父母家吃饭时,日子靠近端午了,小琴观察到阿游父母家中并没有准备粽子,于是饭桌上,小琴小心翼翼地说自己每年都会包粽子,不知道叔叔阿姨喜不喜欢吃,当时阿游的母亲笑着对小琴说好啊,正好今年没有包粽子。

    那天回去后小琴跑了好几条街才买到包粽子的艾蒿叶,并去超市买了糯米以及枣子、肉等馅材,因为白天要上班,小琴就熬夜包好粽子,四个枣馅,四个肉馅,赶在端午前给阿游的父母送去。小琴说,当她看到阿游的母亲和蔼可亲地接过粽子时,她真的幸福地以为自己受到了阿游母亲的肯定。直到三个月后,在阿游父母家掌厨时,打开冰箱,看到自己当时送来的八个粽子原封未动地躺在那时,心里委屈得想哭。

    当时小琴假装不在意地问阿游的妈妈怎么没有吃粽子,对方不经意地说:“有朋友送了粽子礼盒,那牌子还蛮出名的,听说很好吃,所以就先吃那个了。”

    那天,小琴跟阿游说了分手,阿游挽留时,小琴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我真心待你,也真心待你的家人,换来的却都是敷衍。”

    我欣赏小琴认真待人的处事态度,我说我想吃粽子,她说妥妥的,第二天便带给了我,像她说的,不能带的朋友,她认真拒绝。

    我很不喜欢小琴前男友阿游及其母亲对小琴敷衍的行为,我能理解小琴为什么说她很认同那句“随口答应不如认真拒绝”,其实伤人的从来不是拒绝,而是真心换来的敷衍。

    有多少感情在敷衍里受伤,做不到真心换真心,于是人心隔肚皮,所以这个人情往来的世界,总会多几抹聚散离合的忧伤。

    你的兴趣不一定要成为你的工作

    一

    毕业季,毕业生的话题大多围绕工作。同学薇薇对我说:“真羡慕你,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成了工作。”我们是英语翻译专业,我是班上唯一在大四时跑去北京在新媒体行业实习的人。我对薇薇说:“说真的,没什么好羡慕的,你的兴趣不一定要成为你的工作。”

    我算得上我们班的“学渣”,大学四年,我经常逃课,不是在书店里看书或者对着电脑工作,每次考试都是靠着“助攻”混过。

    大一在一个网站做周刊主编,管理网站后台,负责话题更新,运营微信新媒体,网站的创始人是做互联网的,两年前我一个人跑去北京见团队,他们带我进入互联网的圈子,因此认识了很多互联网里的牛人,还拜了一位投资圈的大咖为师,我跟着他们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参加过黑马大赛,在搜狐等领先互联网公司听过互联网沙龙讲座……那时候我就对自己说,以后一定要进入这个世界。

    于是大四实习时,当班上的同学大多都选择了江苏这边的外企类公司,唯独我跑去了北京,但是在很多个加班的深夜,在租的房间里对着电脑码字的我也会觉得孤独和乏味,并问自己:这样的工作真的让我很感兴趣吗?

    直到有一天,一个薪资待遇都很不错的程序员朋友跟我聊天,说他打算换个很感兴趣的设计工作,我竟然脱口而出问为什么。当他说他厌倦了这样枯燥乏味的生活,他一直喜欢PS并做得不错,觉得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应该可以发展得很好时,我却不敢跟他说支持他,当时的我想到了自己为了追寻一份兴趣不顾家人的反对选择北漂以及真正工作后的心情反差。

    后来这位朋友如愿找到了一份设计类的工作,有一次看到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才知道PS只是设计的基础,ID、AI、CDR都不会怎么搞设计!”听说心高气傲的他受不了批评打击就辞职了,并去报了相关的培训班,之后进了一家广告公司,但因为设计的作品受到客户的挑剔,一直得不到肯定又辞职了,最近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很悲哀的是,我曾经喜欢的事情成了现在讨厌的事情,以后不想再碰设计了。”

    我们似乎总是把兴趣想得太美好,不愿去相信它会有让你无奈和难过的时候,当兴趣转化成工作时,真难过,你因为不喜欢这份工作而丢失了一份你曾经热爱的兴趣。

    二

    兴趣这东西,最重要的,是得自己做主。你喜欢摄影,想拍什么就拍什么;喜欢写作,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喜欢美术,想画什么便画什么。

    你想把兴趣转化成工作,于是当你“热情”跟“金钱”扯上关系后,前者便会被后者吞噬,剩下了“利益”的骨头,你却不得不啃。

    喜欢摄影的人,一个月能接多少帮忙拍写真的单?喜欢码字的人,你的稿费配得上你的情怀吗?

    三

    我有一个学姐,她曾是我们学院出名的学霸,我们都觉得以后她应该读研或者进外企公司,但在她大四的时候,却选择去学习烘焙。

    当时的我们都很佩服她,学英语这么好的人,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么有情怀有追求!可是直到今天和同学薇薇聊天,我才知道,这位学姐做烘焙的工资一直很少,并跳了几家门店,一直赚不到钱,一年后的现在,竟然和薇薇在同一家公司参加面试。

    薇薇的兴趣其实是建筑设计,在实习时她也动摇过要不要去找一份跟建筑靠边的工作,所以她会对我说,真羡慕我把自己喜欢的事做成了工作,但我觉得既然她专业学得很不错,那就不如把它当作自己核心竞争力,你没必要捧着一张英语专业八级的证书去做一个建筑小白。大材小用的环境里,找不到成就感,你再怎么感兴趣也会有挫败感。

    四

    如果兴趣成了工作,也许就意味着你的兴趣从此告别了纯粹,身心俱疲是迟早的事还不如在适合自己的工作里接受挑战并不断进步。当你的银行卡数值增加时,你就会发现,原来你不需要拿兴趣来赚钱,相反,你可以赚钱来增值你的兴趣。

    切·格瓦拉说过: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你应当继续培养你的兴趣,但你也应当找一份发挥你所长的工作,这样的你可以活得有趣很多。

    其实,有一技傍身,养活自己,远比想着靠兴趣吃饭要实在和幸福。

    你是我好到舍不得谈恋爱的朋友

    一

    我和阿海是特别好的朋友,好到有很多朋友都会问我,你怎么不和阿海在一起呢?

    每一次我都这样回答:“我们从没有想过要在一起,也没有想过要分开。”

    作为朋友,我见证了阿海和一个姑娘感情的全过程。他们恩爱的时候我默默祝福,从未觉得羡慕和嫉妒,但每次听说他们吵架时,我庆幸,我和阿海没有在一起。

    后来,阿海跟姑娘分手时,喊我吃饭,阿海告诉我,他跟那姑娘删了彼此的联系方式,从此老死不相往来了。看着不断在给自己斟酒的阿海,我突然觉得,我和阿海能一直是兄弟般的朋友,真的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因为分手了真的很难做朋友,从朋友发展成恋人很容易,从恋人退回到朋友的位置会不开心也会不甘心。

    我愿意陪阿海做任何他喜欢的事情;我也记得阿海的生日以及对他做的每一个承诺;我融进了阿海的所有朋友圈并成了他朋友的朋友;我跟阿海无话不说而且熟悉彼此的每一个心事……

    阿海对我说:“我们之间,友情以上,恋人未满。”

    我对阿海说:“你是我好到舍不得谈恋爱的朋友。”

    我心里明白,如果我和阿海真的合适,那么早就应该在一起了。可这么久了,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以朋友关系的陪伴。

    二

    最近很火的《欢乐颂》里,曲筱绡和姚滨,安迪与老谭,他们也都是“朋友”的定义。

    姚滨应该是曲筱绡每次出麻烦时想到的第一个人,曲筱绡一个电话,姚滨说到就到,说查谁信息立马查到,这世间似乎就没有他姚滨办不到的事。

    老谭也是一样,关心起安迪,不止像朋友更像长辈,总能给安迪指出问题的要害,每次出场,都能让人感觉到,事情肯定会稳妥搞定。

    我们都能感觉到,姚滨喜欢曲筱绡,老谭喜欢安迪,但我们也能感觉到,他们之间的友情太美好,美好得让你希望他们能在一起,又担心他们在一起后有一天因为分开而打破了这样的美好。

    友情里一旦滋生爱情的萌芽,倘若结出爱情的果,你就永远看不见那朵绚烂多姿的友情之花了。

    三

    我很喜欢舒淇,也像很多人一样,叹惋过舒淇与张震的感情。他们在侯孝贤导演的《最好的时光》里一口气谈了三辈子恋爱。我看过颁奖礼,舒淇挽着张震时,两人像是一对新婚的恋人,其他人都成了衬托的配角,像是来参加婚礼的宾客。可是2013年,张震娶了庄雯如,婚礼现场,庄雯如把手捧花点名送给舒淇,舒淇自然而然地接过花束,与新娘真诚相拥,毫不做作。

    去年夏末,《刺客聂隐娘》的一次发布会上,张震因为天气原因缺席,舒淇撂狠话不想与张震再合作,张震回应:“我无所谓啊,我们私下很好,可以当一辈子好朋友就好了。”

    一辈子的朋友,为什么不在一起呢?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条关于舒淇的采访,她说她跟张震是十几二十年非常好的朋友了,好到张震觉得她像男的,而她觉得张震像女的,张震有什么毛病她都知道,她有什么大男子主义的东西张震也都知道,但从第一天认识的时候她就知道他们没可能做男女朋友,他们在一起很轻松。

    我突然明白了舒淇在微博上写的“每个女孩子心中都有个爱不了也恨不了的田季安”的意义。我舍不得跟你谈恋爱,大概是因为,我想一辈子拥有你。

    四

    我也想过,如果我真的和阿海在一起的话,对彼此来说,会不会都有一种“我当你是兄弟,你却想上了我”的感觉呢。

    如果我们在一起了,在应该跟恋人在一起的时候我跟阿海在一起,在该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还是跟他在一起。两个人占据着彼此几乎全部的时光,就会很少像从前那样,有畅所欲言无话不说的时候了吧。

    《男人帮》里有一句话,如此珍贵的一个人,就不要因为冲动、寂寞或者失落而让她变成有可能的陌生人。

    所以,现实里很多个程又青和李大仁是不会在一起的,甜蜜的结局大多都出现在像《我可能不会爱你》这样的电视剧里。

    五

    你了解我的喜好,知道我看到什么会笑,遇到什么会哭。你陪着我一起成长,看着我头发长了短短了长。比起情侣关系,我更想和你当一辈子的好兄弟,彼此信任,相互支持,能开得起玩笑,也禁得起风浪。

    难过的时候,我找你诉说,不要你抱抱我,只要我在快要摔倒时你拉住我,告诉我你在;高兴的时候,我依然要找你诉说,不要你牵着我,只要我伸出手对你说“give me five”(跟我击掌相庆)时,你回给我默契的击掌。你永远都不会是我最亲密的人,但却会一直是我最知心的人。我们之间有距离,却没有隔阂。

    我们不谈爱情,不搞暧昧。

    但我们可以,一起慢慢变老。

    因为你是我,好到舍不得谈恋爱的朋友。

    有多少人准备好文案等着杨绛先生去世!

    一

    早上醒来时,收到朋友发来的消息:“杨绛先生今早过世了,你之前在有书领读过她的《走到人生边上》,肯定有很多话写,要不要赶紧写一篇文章追下热点?”

    我给朋友回,不写。一是不知道消息是否属实,二是到了这个年纪了如果去了,是天福。

    有个从来不喜欢看书的人也给我发了条消息:“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杨绛是女的,干吗喊她先生!”我没有回他,好笑的是我看到他也在朋友圈转发了先生去世的推送,并配上了缅怀的相关句子。

    看到朋友圈被越来越多的关于杨先生去世的消息刷屏,我感到痛心,我真的很想问问这些人,杨绛先生的书,你们看过没有,看过多少?转发一篇关于杨绛去世的文章,摘录一句杨先生说过的话、写过的字,就能说明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人文情怀?

    别贻笑大方了。

    前几天,杨绛先生病危入院的消息曾在网上疯狂发酵,不久后知情者进行了辟谣,称杨先生身体并无大恙。于是有多少媒体人便准备好了文案等着杨绛先生去世!那个时刻一到,整齐划一地点击确定,发送成功。

    这是不是应了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写的话: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

    二

    互联网传播的时代,每个人都在等着实时热点,我们似乎也都习惯了热热闹闹并一时性地去纪念一个人。就像2016年4月29日作家陈忠实去世时,网络上充斥了各类纪念他的文章,但没多久就沉下去了。但真正的纪念绝不是这样的,转载评论几句,然后就归于沉寂。

    为什么引发大家关注的热点不是杨绛先生的作品,而是她的死亡?

    杨绛曾译过一小段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先生有遗言,要火化后再发讣告。所以先生去世的消息这么突然,是不是代表了她的希望走得更安静一些的心愿呢?

    三

    杨绛先生有句很出名的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先生去世,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并践行了这句话?

    1949年,黄裳曾去北京采访,专程到清华园钱锺书夫妇的寓所,亲眼看见了这对教授夫妇静夜攻读的情形:“住在清华园里的名教授,算来算去我只有一位熟人,就是钱锺书。第二天晚上,吃过晚饭以后我找到他的住处,他和杨绛两位住着一所教授住宅,他俩也坐在客厅里,好像没有生火,也许是火炉不旺,只觉得冷得很,整个客厅没有任何家具,越发显得空落落的。中间放了一张挺讲究的西餐长台,另外就是两把椅子。此外,没有了。长台上,堆着两叠外文书和用蓝布硬套装着的线装书,都是从清华图书馆借来的。他们夫妇就静静地对坐在长台两端读书,是我这个不速之客打破了这个典型的夜读的环境。他们没有想到我会在这时来访,高兴极了,接下去,就是快谈。”

    我非常尊重杨绛先生,也一直很羡慕她和钱锺书先生之间那份志同道合的感情,他们俩对待学问和生活的态度值得赞叹。

    在追悼杨绛先生的日子里,我想我们不应当只是跟着热点转发相关报道文章,而是应当重温她的作品与故事,把她对生命的理解当作精神的茗茶,时时品尝。

    你不需要买一套杨绛先生的作品集,扫两眼就束之高阁。你只需要用心地看上一本,就会爱上她的文笔,她的叙述,她的哲思。

    四

    一百零五岁,天人永隔。杨绛先生的这一个多世纪,是中国社会变动最剧烈的百年。跨越这个百年的人生,是不可避免的跌宕起伏。

    生命的长度和密度兼得,这样的人寥若晨星,足以见证历史甚至改变和创造历史了。杨绛先生无意出演这类角色,只是用洗练纯粹的文字,与有限的时间和谐共处。为人妻为人母的使命完成,一个独立的文化人继续工作,清醒从容地打扫现场且战且退。

    卑微是高贵者的隐身衣,沉默是骄傲者的智慧树。杨绛先生淡泊倔强地行走在热闹的人生边上,留下了真正的高贵骄傲。

    我之前在有书跟书友们一起共读过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这是杨绛先生九十六岁时写的书,书中的文字却如初生婴儿般纯真美丽。

    书中有段话:“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思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作一处呢。”

    五

    伟大的人物之所以被纪念,是因为他们留给后世的思想和品质,而不是供他人写惺惺相惜的回忆录。也许,悼念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多读几本她写的书,她翻译的书。

    记住,杨绛先生说过: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如果你是我的同类,我会带你进入我的圈子

    一

    小虹有一个我们谁都没有见过的前任。两人从恋爱到分手,我们都只是听说而已。

    小虹前任帅气多金,两人在一起时,经常喊小虹去他住处约会,但从不带小虹参加他的朋友聚会。在这段恋爱关系里,小虹觉得是自己高攀了对方,便凡事看得分明,从不要求进入他的圈子,而他也基本不会在小虹的圈子里露面。

    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结婚,小虹一个人来出席婚礼,被问及“你不是有男朋友吗,怎么没陪你一起来?”时,小虹尴尬地说:“他今天有事忙,没有时间来。”

    这段若即若离的关系持续了半年后,小虹的前任玩起了失踪。小虹心知肚明,便主动提了分手,此后两人不再往来。

    分手后,小虹并没有为此消沉,反而像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一样,当谈起这段感情时,小虹说:“他身上的光环让我觉得自己很有分量,我很享受这段恋爱的过程。不过,真正爱你的人,会带你走进他的圈子。可惜他不爱我。”

    二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像小虹这样的灰姑娘,心中都有一个公主梦,渴望与王子遇见并相爱。但即使遇上了王子,灰姑娘还是会觉得一切都是运气所赐,习惯了待在平民圈子里的她,自知难以融入王子的圈子。

    你不带我进入你的圈子,我便不怨,不争,也不必去努力。等到有一天,我们彻底没了联系,我只能感叹,你不爱我。

    但这样的观念大错特错,最匹配的感情其实只存在于同一个圈子里的人。民国才女林徽因,集家世、美貌与才华于一身,从小随父亲出席外交活动,自然也能认识同圈子里的徐志摩、梁思成及金岳霖。当然,不是人人都像林徽因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运气。

    既然我们无法决定出生时自己所待的圈子,那就通过后天的努力让自己进入想进的圈子呗。

    洋洋是我很欣赏的一个姑娘,相貌平平,父母务农,但她一直都很努力,大学期间自主创业,毕业后和几个朋友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并拿到A轮融资,之后在一次创业者的活动交流中,认识了知名企业的一位帅气主管。洋洋很钦佩主管的博学多才,主管也很欣赏洋洋的独立能干。

    主管对洋洋表白时说的话是:“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与众不同。我喜欢你,可能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同类。”

    他们处在同一个圈子里,有很多共同的朋友与共同的话题,没过多久,便见了双方父母,如今拥有了一段稳定美好的婚姻生活。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用圈子划分的社会:读书会、悍马社、游泳俱乐部、吃喝玩乐团……优秀的人、有钱人、共同兴趣的人都会划分进同一个圈子里,不管是以朋友的形式,还是以恋人的形式。

    但如果不是同类,是很难会被划分进同一个圈子里的。

    三

    我很喜欢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实生活里我也加入了很多圈子,最有意义的圈子应该是有书共读。有书共读有很多读书群,群主每天会在各个读书群里推送早晚读拆书包,大多数时候,群里很安静,用群主的话说“不是不让大家说话,只是为了引导大家交流,给大家更好的读书氛围,所以要禁止闲聊”,我喜欢有书的群规。

    我们是同类,我们自带默契,我们一起加入有书共读,我们守护着这份净土,不必言多。一旦交流,必定是思想火花的碰撞。

    在这个圈子里,我认识了很多喜爱读书的书友,前几周跟大家一起在“有书”共读了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在有书圈还和很多书友一起讨论了杨绛与钱锺书的旷世情缘。

    通过和“有书”共读平台的书友交流,我知道了一件关于杨绛和钱钟书的趣事,是说他两人曾有过读书比赛,比谁读的书多。大多数情况下,两人所读的册数不相上下。有一次,钱钟书和杨绛交流阅读心得:“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许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会发现。”杨绛不以为然,说:“这是你的读法。我倒是更随性,好书多看几遍,不感兴趣的书则浏览一番即可。”

    如此读读写写,嘻嘻闹闹,两人的婚姻生活充满了悠悠情趣,羡煞旁人。但根本原因,其实是因为,他们是一个圈子的同类。

    四

    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在一个主题为“创造财富”的论坛会上,发言人让每个人在纸上写下自己圈子里最熟悉的6个人,并写下他们每个人的月收入,然后算出月收入的平均数,这个数据便能反映你个人月收入的多少。测试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惊叹。

    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同类才有共同的圈子。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有书”这几天也有一个“满百计划”,在4月20日至4月25日期间,共读群现有书友有邀请朋友加入你所在共读群的限时特权。

    真正爱你的人,会带你走进他的圈子,但前提是,你得是他的同类。

    我拿你当朋友,你把我当人脉

    一

    两年前,在北京,认识了一个互联网领域很牛的人,那天在他的办公室,他拿出一本他收藏的名片册子给我看,全是北京互联网领域的牛人,估计有五百多位,他说,这些名片都是我一个一个当面要的。

    我问他,这些都是你的朋友吗?他笑着说,都是人脉。

    后来,他举办一场互联网沙龙,作为主持人,需要邀请一些人物作为嘉宾,沙龙举办前两天,他一直在给人打电话,但听得出很多人都借故委婉拒绝了,最后请来的几个人物也算不上特别有名气。

    在我的意识里,如果是朋友,只要有忙一定会帮的,因为朋友是拿真心去相处。但人脉只是一个关系的建立,我们更是建立在利益角度上的关系,是我可以帮你,但你可以给我什么这样的关系。

    当时的我还是个学生,也没有实习,在北京跟他们去国家会议中心参加一次很大的活动,是他托关系帮我要了一张工作证入的场,他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去跟这里的每个工作人员打招呼,要联系方式,建立人脉。那天我没听他的话一个人跑出去了,因为这件事我一直被他们说任性。

    我知道他人脉很广。他的微信好友早已满了五千,每天都要删部分人,加新的人。当时的我微信里只有几百好友,大多数都是朋友。

    我只是觉得,如果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一开始就抱着目的,我需要认识你是因为你是某某公司的谁,你可以成为我以后需要的一条人脉,那我活得是该多累!况且,真遇到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时,我想我会去找我的朋友想办法,但绝对不好意思去找一个人脉求助。

    二

    但有时候,人脉和朋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曾被那位牛人朋友拉进一个互联网的大群,并听他的话加了群里不少牛人为好友,其中有一个做产品的姐姐,我们偶尔会给对方点赞评论。我准备来北京工作前,发了动态,她问我是来工作吗,随后问我要了我的简历,帮我给她的一些朋友发了过去。

    正是她这条人脉的帮忙,我来北京的每一场面试都很顺利,通过几场不同的面试,自己进行筛选判断,最后找到了一份适合的工作。

    工作后,我们见面吃过几场饭,聊得很投缘,渐渐成了朋友。

    后来我问她怎么会帮我,她说:“和你简单的互动时蛮喜欢你的,你来北京我很开心,也想真心交你这个朋友,能成为你的人脉帮到你我也很开心,而且那些都是小事。”

    的确,如果刚开始认识的时候就抱着交朋友的真心,不管对方的身份位置,能帮则帮,那么恭喜你,多了一个朋友。你真心地对待你的人脉,对方一定可以感受到,相反,只是在需要的时候联系别人,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三

    我一直都相信,你的人脉价值取决于你自身的价值。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她每天下班后都要去参加各种聚会,用她的话说,这叫混圈子,她也经常跟我们说,她认识谁谁谁。后来有一天我跟她聊天时,我问起一个她之前经常提在口边的人,据她说他们见面很多次也吃过很多次饭,可是那天她说:“算了吧,都好久没见面了,人家现在事业越来越好了,我约他好多次也没时间搭理我。”

    或许,除了没时间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觉得没必要吧。

    我那位互联网领域的牛人朋友一年前跟我说过一句话:“你看我现在每天都在进步,才能认识更牛的人,你如果一直停滞不前,也许有一天我就不会带你再进入这些圈子。”

    后来我很自觉地不再和他联系,也许因为那时的我还没走出校园,还是一个互联网小白,过于有自知之明。

    直到我开始工作并有幸认识了一个很有情怀也很懂我的老板,我跟他聊起曾经的一些经历与感悟时,他鼓励我说:“我相信你会通过你的努力让自己站到一个高度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帮助你创造出你自己的价值。”

    工作后的我渐渐明白,人脉的累积也是自己能力的一个展示,很多人脉主动靠拢过来的前提是,你本身就是条有价值的人脉。

    四

    越长大越发现,人脉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有人因为我的工作跟我聊天,我错把寒暄当谈心,后来发现,你对对方畅所欲言,对方对你却有所保留,一开始就是有目的地接触你,想从你这获取某些资源或利益,并没有真的把你当朋友。聊天记录最会证明,两个人是怎样从一开始的无话不说到后来的无话可说。然后我认清了一个事实,我们只是彼此的人脉。

    曾经,我觉得朋友是和我志趣相投的一类人,是可以用来麻烦也不嫌烦的。直到有一次,我找一个朋友帮我再联系一个人时,她对我说,我们是朋友,可是你能不能别每次找我都是要我帮忙?就不能喊我一起出去吃个饭或者看个电影……虽然她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但我却开始反思,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也开始把朋友当人脉了?

    不要觉得人脉都可以成为朋友,否则你会犯交浅言深的错误,也不是每一个朋友都可以麻烦来作人脉,那样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

    五

    为了吸引更高价值的人成为自己的人脉,我们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毕竟,你有多牛,不是看你认识多牛的人。

    有一句话叫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我们都害怕“我拿你当朋友,你把我当人脉”这样的关系,面对优秀的人脉,一开始的时候不如都拿真心来相处。

    然后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人脉,不小心成了你的朋友。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一

    跟一个姐姐一起吃饭,她刷朋友圈时看到一篇文章:《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对我说:“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我收藏起来,回去让小雅也看看。”小雅是这个姐姐的孩子,正读初一,一直不爱读书。

    这篇文章我之前看过,图文并茂,篇幅不算长。

    犹太人爱书。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

    以色列有图书馆1000所,平均45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仅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就有100万人办有借书证。在人均拥有图书、出版社及读书量上,以色列居世界第一。

    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

    严谨的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

    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在德国的大街上,腋下夹着一本书,目光祥和,举止优雅,慢悠悠行走的,既有白发老者,又有高挑美女,还有身着蓝色工装的技工。

    德国的产品让世界服气,产品来自科技,科技来自读书。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与时间。

    所以,多看书,多读书。

    我问这个姐姐:“《太阳的后裔》这部剧剧终了,你看了吗?”

    她没料到我会突然转个话题,稍愣后兴奋地说:“当然看啦,我追完了全剧呢。”

    我继续问:“你一年大概看多少部电视剧?”

    她想了想说:“二三十部吧。”

    我笑着问:“那你一年大概读多少本书?”

    姐姐尴尬地说:“估计一本都看不完,平时习惯了手机、电脑、平板……”

    “你知道小雅最近也迷着宋仲基吗?”我问完最后一个问题后,姐姐突然红了脸。

    有一个很出名的笑话,这个世上有三种笨鸟,第一种笨鸟不笨但自己不想飞,第二种笨鸟真的笨却在努力飞,第三种笨鸟不但笨还懒得飞,只能在窝里下个蛋,等蛋孵出来,让下一代使劲飞!

    二

    “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这样的数据着实可怕,这篇文章也的确值得我们反思,可是作为中国人,在转发的同时,扪心自问,你一年又读过几本书呢?

    如果你自己并没有读过几本书,却也跟风式地借着别人的文字去呼吁别人读书,难道不是第三种笨鸟吗?

    “有书”创始人雷文涛在今年一月初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2016,成为期待中的自己》,文章里有这么几段话:

    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似乎没有整块的阅读时间;应试教育磨灭了很多人的阅读兴趣,更不用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年均阅读量只有4.7本,但我们也看到很多人有强烈阅读愿望。把学习的愿望转变成具体的行动,所需要的可能就是一点点外力。我们期望能成为这个微小但关键的力量,这正是我们发起有书共读的初衷。

    发起有书共读行动,不是因为我们迷信读书是万能的,而是缘于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们坚信有书是一种生活状态,如果一个人还保持规律性的阅读,说明他还有学习的动力,还在有意识地提升自己,还有自我进化的可能。一个持续阅读的人,一定是不断向上提升的;一个普遍阅读的社会,一定会持续变得更好。

    泰戈尔说“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成长的力量”,但很多人很早就失去了孩子般成长的力量。有书共读实质是一个相互给予力量的行动,是一个携手找回成长力量的行动。

    算一下,每周共读一本书,一年也就能读完52本了。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很多事情,如果没有人引领,没有人陪伴,会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阅读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一群人去做,一群人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推动、互相支持,才能在阅读路上走得更远。

    三

    我是个喜欢读书的人,而且我发现,但凡我佩服的人,没有不爱读书的。虽然读书带给人的益处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有力量的,但我依然想说说,读书带给我的看得见的收益有哪些。

    就讲讲加入有书共读后,一起共读过书单里带给我收益很深的几本书吧。

    读完《断舍离》,我把堆在自己身边但几乎几个月都没有碰过的东西全部扔掉了。在整理物品、选择物品的过程中,我似乎比从前更了解自己,心中的混沌也豁然开朗了。我明白,占有绝非拥有,扔得掉才能拥抱更多美好。

    读《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时,我正处在写作的瓶颈期,没有灵感,不知道写什么,经常就坐着发呆跟自己死磕,其实不过在浪费时间。后来我知道,其实根本不需要走进瓶子,不如换个角度,拆掉思维里的墙,然后才会发现一切并不难。

    再提一本前两周读的《苏菲的世界》吧,这是第一本带我走进哲学世界的书,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读完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如果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实在幼稚。

    相比于看韩剧,我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有书共读。读书能让人知道什么是现实,而韩剧却会让人远离现实。至于关于“没时间读书”这样的说辞,我认为有没有时间,取决于你对一件事看得有多重。

    当你的阅读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你会恍然大悟,从前的忙忙碌碌不过庸庸碌碌。现在起,你可以跟我一样加入有书共读,突然有一天,也许你也会真正意识到读书能给自己带来什么,那时候的你一定也会选择挤时间了。

    四

    海明威在《真实的高贵》中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与高贵相反的词语并不是平庸,因为大多数的我们都过着平庸的生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拥有高贵。

    高贵不是要你着素衣棉麻,拥出尘之美,不是要你卷一帘风月,持半阕清词,也不是要你临青山绿水,赋凌云壮志。

    读书,这就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我不是小清新,也不装文艺

    一

    入秋后,晚风有点凉。

    我属寒,很怕冷。

    二

    我一直都不害怕别离与破碎,只是很厌倦经营一段感情的长久与辛苦。

    友情于我而言,是装有固定容量的水,一旦喝得太快,便会早早结束,我没有所谓耐性去细细品尝。

    不如一开始便不要去喝,我也没有陷入渴死的境地。

    人类是怎样从生理需求衍生出情感需求的,原来我们是依赖情感生活的物种,同恋人亲吻表达亲密,同朋友交谈互换信任,我们为隔阂痛苦,为背叛痛苦,为孤独痛苦,这些痛苦,远比爱更庞大。

    每个人都会有悲天悯人的情绪,但我不悲悯自己孤独。

    最懂你的人,并非能和你聊很多话的人,也许只是孤冷的长街,听你叹息一声就回头,给你一个懂得眼神的路人。

    三

    有很多人对我说你要做个快乐的人,我说这很难。如果一个人总是很快乐,他该多悲伤。

    世界喜剧大师卓别林,他在生活里患有忧郁症。华语笑星周星驰,生活里也是个沉郁的人。

    我清楚自己的个性,对于遇到和自己个性相似的人,我没有欣喜,只有恐惧。

    太多感情和喜恶不用交换,满溢的理解,如果我会遇见,我就会躲避。和这样的人交往,清淡之过,我害怕出现黏稠的感情。

    我需要的是距离,不可触及的美感,望而止步的新奇。

    《阿甘正传》里有这样一段经典台词:“我不觉得人在心智成熟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宽容,变得什么都可以包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慢慢剔除不重要的东西,然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四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依赖网络上的人际关系存活,只是后知后觉地发现,最初因为文字之间的表达,情感相通,心心念念地以为可以做伯牙子期的人,到最后因为彼此在现实互不相通的圈子里的忙碌,渐行渐远,归于平淡,疏于交谈。

    毕竟你不存在于我的平时的世界里,哪怕我们说过那么多美好的言语。

    为此,我多次神伤,然后自我开解,我太过敏感犀利,只是,总还是要不得不明朗,包容和忽略。

    不想失去不如不再打扰,聊得越欢越要保持距离。

    书上说,交流是一件悲伤的事情。

    这句话很对。因为它加速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