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www.aslwx.com,最快更新大国崛起1644最新章节!
北伐之战,一如之前所预料的那般,待徐州一破,尚可喜跟孔有德见势不妙,连夜带着细软以及亲卫,渡过黄河北逃,宿州、亳州两座城池,几乎没做任何抵抗,便顺利被东路大军占领。
徐州地区被明军拿下,加上李定国的西路军占据西安重镇,如今整个黄河以南,几乎全被明军拿下。
多尔衮终于慌了.........
明军攻势如此强劲,之前那些战败的清军将领,也不管有罪还是无罪,纷纷都被重新启用。
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三位汉人王爷都以戴罪立功的名义派出,率领剩余大约十万汉八旗军队,驻守沧州地区。
另外,阿济格、多铎、汉岱等满人将领也被派出,率领共计十五万骑兵,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对明军展开“运动战”。
这次多尔衮学乖了,没有强令他们死守,但必须顶住明军最少半年时间,为满清退回关外争取时间。
半年的时间看似很长,但对交通工具甚至不如满清的明军来说(清军有大量骑兵,机动能力比明军好很多),光是行军就得浪费不少时间。
比如李定国的西路大军,从北伐到现在,基本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战役,然而等到他与戚红英汇合,却足足花费了四个月之久。
多尔衮想要将半个国家的财富(后期看不到希望,多尔衮开始大肆劫掠),转移到关外,半年已经相当紧促了。
而这也是在十五万满清骑兵配合下,吴三桂等人所能坚持的极限..........
北伐大军连战连捷,不过这都跟李鸿飞没多大关系,毕竟北伐的总指挥是李定国。
李鸿飞如今的任务就是南巡,而宝山工业区便是李鸿飞此行的重中之重,原因无他,蒸汽机研究专家李泽水和他的团队,经过两年的努力,再次研究出了一项重大发明——蒸汽火车。
历经五年时间,在整个大明顶尖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宝山工业区已经大变样。
两年前,李鸿飞曾派人出使欧洲,并请回了大量欧洲科学家。
或许是李鸿飞运气逆天,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新旧势力冲突,导致整个欧洲动荡不安,不少醉心研究的科学家,反而希望离开欧洲,寻找一个安宁之所,而宝山工业区的美好前景,刚好能满足这些科研狂人的需求。
华夏人几千年的丰富知识累积,加上西方人天马行空的大胆创新,中西合璧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恐怖的。
这蒸汽火车的研发,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之一........
由于蒸汽机的飞速发展,使得宝山甚至整个江南各大矿区的矿石产量急剧增加,产量增加本是好事,对于那些矿主而言,挖出来的原矿越多,挣到的钱也就越多。
然而产量增加之后,问题又随之而来,最突出的便是运输问题,靠近江河的矿区还好,依靠水路运输,倒是能及时将矿石变成现银。
可那些交通不便的地区,又该如何呢?
三轮车的运载有限(自行车出现后,三轮车同样问世,由于它的运载能力较强,很快便在缺乏马车的地区,得到广泛应用),雇佣大量人力,成本又太高。
随着各地矿区爆发式增长,原矿的价格开始有所下滑,这更使得部分交通不便的矿区,开始面临破产的危险。
要想富,先修路,尽管各地衙门发现了这一情况,也加大了矿区道路建设,但运力方面如果不能有效解决,那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宝山镇研究蒸汽火车,也并非完全为了支援其他矿区发展,而是他们心里明白,交通问题不仅困扰着那些矿区,同样也困扰着宝山工业区。
受限于交通环境影响,宝山工业园的大部分产品,都难以销售到内陆地区,依靠专利授权,令宝山白白损失了大量银子。
如果陆地上能出现一款,类似于蒸汽轮船那样的交通工具,那么宝山工业园的经济发展,将会出现质的飞跃。
不过想要在各省开挖河道并非易事,而且成本太大,哪怕集全国之力,也很难实现。
好在李鸿飞早就有了打算,那就是让人研究蒸汽火车。
蒸汽机能推动明轮旋转,未必就不能推动铁轮旋转,只要有办法让铁轮转动起来,那么就算成功一半了,剩下就是功率大小的问题。
毕竟功率太小的话,仅仅自己能跑动可不行,火车可是需要运载货物的,路面的摩擦力太大,再加上山坡等地形因素影响,蒸汽轮船上的蒸汽机,还远远达不到蒸汽火车的水准。
李泽水是个不服输的人,他能从无到有发明出较为完善的蒸汽机,足以证明这并非是运气。
随着他的团队开始公关蒸汽火车这个项目的时候,蒸汽机功率问题,再次成了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不过这时候李泽水也并非孤军奋战了,他的团队中加入了来自英国的化学家、瑞士的物理学家等等........
这些同样对动力学感兴趣的科学家们,开始了对蒸汽机的再一次升级改造。
1647年2月,李泽水的团队发明了行星式齿轮,将蒸汽机活塞的往返运动变为旋转运动。
1647年7月,李泽水的团队发明了大动力的“双动作蒸汽机“,并利用飞轮解决了蒸汽机运转的稳定性问题。
1648年5月,李泽水的团队发明了平行运动连杆机构,解决了双动作蒸汽机的结构问题。
再加上之前李泽水为了使蒸汽轮船,能够“自动控制蒸汽机的运转速度”,从而发明出的离心式调速器和节气阀,以及蒸汽机配套用压力计,使得蒸汽机的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三倍之多,而且配套齐全、性能优良、切合实用。
三倍效率是什么概率,也就是说如果将这款新型蒸汽机装备到轮船上,蒸汽战舰的速度,将会从原来的6节左右(正常不使用风帆的情况下),猛增至18节。
这样的强大功率,即使上马排水量更大的铁甲舰,也不再是难题了。
蒸汽火车的动力系统早在1648年底便解决,之所以拖到如今(1649年三月份),除了进行各种改进调试之外,更重要的是完善铁轨的铺设。
哪怕蒸汽火车动力再强劲,目前也没法在石子路面上奔跑,铁轨则是蒸汽火车的最佳组合............
“嗨!李,这大家伙够震撼吧!我为了造它,可是花费了不少力气哟!”霍普纳夫指着停在机库的蒸汽火车头,朝李鸿飞炫耀道。
“你为了造它?你确定这火车头是你一个人造的吗?”李鸿飞忍住嘴角的抽搐,板着脸问道。
“额.......当然不是我一个人,大家都有功劳,不过我的功劳........也不小。”霍普纳夫越说越没底气。
原本他还想说自己占了绝大部分功劳,不过一想到仅仅在火车头上安装了几块透明玻璃,心里立马就变虚了。
作为西洋研究人员的代表人物——霍普纳夫,如今在宝山工业园可谓是混的风生水起。
在欧洲默默无闻,即使来到华夏,最初也只能靠坑蒙拐骗挣钱的玻璃工匠,得到李鸿飞赏识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明妇女界最受追捧的人物之一。
倒不是霍普纳夫长相有多帅气,华夏人的审美观点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观,他能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还是玻璃。
大块玻璃的制造技术,在两年之前,除了霍普纳夫,还真没别人了。
即使两年时间,大明工匠学会了这一项技术,但霍普纳夫在玻璃制造方面的天赋,却始终没人能超越。
有李鸿飞提供的研究思路,霍普纳夫在短短半年时间内,便成功发明出了镜子。
玻璃镜子的清晰度,对任何爱美的女性,其诱惑力都是致命的。
一经发布,便在宝山地区造成了万人空巷的抢购热潮,就连一向以节省出名的朱由检,也不得不打开私人小金库,让王承恩专程跑一趟,为皇宫采购了不少装饰镜子。
尽管霍普纳夫只能得到镜子百分之一的纯利润(正常研发人员或者团队,能得纯利润的百分之五,不过对方是外籍人员,被李鸿飞克扣了余下百分之四),但他也靠着这项专利,赚足了银子。
若说霍普纳夫对这蒸汽火车最大贡献,或许就是他这个小人物的经历,给那些不远万里过来的研究人员,带来的精神方面的影响。
有了霍普纳夫这个例子,从欧洲那边过来的研究人员,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充足的研究经费,安稳的研究环境,再加上丰厚的回报,使得这些人犹如吃了兴奋剂一般,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发明问世。
蒸汽火车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得以快速问世。
“不错,你对玻璃色泽方面的天赋,确实无人能及,车头前方的几块透明玻璃,对于火车行驶意义非凡。”李鸿飞最终还是忍不住对其表扬了一番。
以如今的科技水平,要想制作出大块且不含任何杂质的透明玻璃,确实不容易。
而火车车头上的玻璃,对火车的安全行驶太过重要了。
目前蒸汽火车的速度虽然不快,但安全方面却也不容忽视,毕竟如今的老百姓,以前可从未见识过这样的“庞然大物”,如果因为好奇,贸然走上铁轨,而火车司机又没能及时发现的话,很容易酿出悲剧。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死个人本没什么,但如果是因为全国改革催生的新产物,导致无辜人员死亡,那李鸿飞包括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将受到对手的打压与抨击。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在原时空的历史中,1865年,英国人带来了他们的蒸汽火车,并在北京宣武门外铺设了长500米的,中国土地上第一条铁路,但因为这个庞大的怪物把当地居民吓坏了,慈禧太后迫于压力,只能下令拆除。
之后1876年,英国人又在上海吴淞到江湾修建了第二条铁路,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真正运行的第一条铁路,然而却因为轧死了一个人,老佛爷再次下令,用大笔银两从英国人手中把它赎回,然后拆除。
没错,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铁路,就因为死了一个人,便被当时的清政府下令拆除了。
由此可见,国人对任何新事物的排斥力量。
明朝或许要比满清开明不少,但难保出事之后,不会被反对它的人,借此大做文章。
所以蒸汽火车的安全问题,是究竟能否在全国实施的关键所在。
李鸿飞与霍普纳夫闲聊几句,便将其打发走,因为上海知县姚启圣过来了。
“怎么样,上海那边安排妥当没?”李鸿飞开口询问道。
“回大人,已经安排妥当,并与宝山镇长合作,沿途都安排有专人守卫,无关人员不得靠近铁路百米范围内,保证万无一失。”姚启圣回答道。
“这么长的路,都能守卫得过来?”李鸿飞难以相信。
毕竟从宝山火车站出发,抵达上海县的淞南码头,可有十多里路,一个县衙加上一个乡镇的衙役,能保证拦住那些充满好奇心的老百姓吗?
“吴知府为了保证此次安全,特意从苏州城调来了一千守备军,再加上留守宝山军事基地的部分军人,以及县城衙役,差不多能有两千多人,而且全员都配备了自行车,绝对能保证不出任何意外。”姚启圣说道。
“这么大阵仗!不会被人说三道四吧!”李鸿飞再次开口道。
之前担任苏州知府,什么事都能凭借自己喜好,颇有一股雷厉风行的味道。
可如今官越做越大,反而有些患得患失了,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一路走来太过高调,以至于树敌太多,家大业大的他,也不得不小心翼翼起来。
“您就放心吧,您是钦差大臣,在苏州境内,由吴大人派兵保护您的安全,谁也不敢说三道四。”姚启圣理解李鸿飞的苦衷,早就替他想好了说辞。
钦差大臣的待遇果然没的说,不仅能大肆敛财,还能调动地方部队“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