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_分卷阅读_70

潘彦明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爱尚小说网 www.aslwx.com,最快更新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最新章节!

    政变后,曾帮司马允摇旗呐喊的东宫左卫率陈徽生死未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失去了左卫率这个位子。曾阻止司马允闯皇宫的王舆接替陈徽做了东宫左卫率。而原本中书令陈凖派出白虎幡是想助司马允一臂之力,却阴错阳差地帮司马伦解了围。陈凖因这乌龙功劳官拜太尉、录尚书事。可没几天,他就因为心里这个疙瘩忧愤而死了。

    继陈凖之后,司马伦的亲信孙秀补了中书令的缺,虽然名义上中书监傅祗比中书令孙秀高半级,但孙秀却是中书省实际上的掌权人。往后,司马伦和孙秀再想颁布任何诏书都是名正言顺的事了。孙秀同时兼任东宫右卫率,他和左卫率王舆二人完全控制了东宫禁军。司马伦考虑到孙秀和王舆都是自己人,便把相国府搬进东宫,又在东宫的几个主门旁边搭起箭楼,封锁东宫两条主路,俨然把东宫改建成了自己的军事堡垒。

    司马允仅是个中护军,根本没能染指皇宫内禁军,却能掀起这么大风浪,这让司马伦明白了一个道理——武力即是一切,无论宫内还是宫外,都不能放手。于是,他扩充自己直属兵力,达到三万人,让次子司马馥(妇)担任中护军、三子司马虔担任中领军,其他儿子和亲信也多当上中层禁军将领。这样一来,皇宫内外的禁军都成了司马伦囊中之物。

    继司马允之后,曾亲手缉捕贾南风,却在事后没捞到半点好处的司马冏,排到了司马伦政敌名单的榜首。几天后,司马伦在孙秀建议下,以让司马冏镇守许昌为名把他赶出了朝廷。

    司马允事未竟,身先死,司马冏也被扫地出门,两个挡在司马伦面前又臭又硬的绊脚石都消失了。司马伦堂而皇之地接受了朝廷赐予的九锡之礼。当年曹操和司马昭均受过九锡之礼,这已成了权臣篡国的必经流程。

    这天,孙秀对司马伦提议:“眼看贾南风被废已过去半年,皇后的位子不能一直空着,最好先找个人先顶上。”

    司马伦点头:“行,你挑个人吧。”

    虽然司马伦和孙秀都觉得取司马衷而代之的日子为期不远,但表面文章还是要做。孙秀开始物色人选。最后,他总算找出一个合适的人——泰山羊氏之女羊献容。

    羊献容的爸爸名叫羊玄之,官不大,仅做到尚书郎,但家世背景却很好,他是羊祜、羊琇两位名臣的侄子。另外,羊玄之的女婿是孙秀的同族兄弟,由此,羊献容也算孙秀的外甥女。

    出身名门、父亲非重臣(就算成了外戚,也不会对司马伦构成威胁)和孙秀沾亲带故,这三个因素把羊献容推到了皇后的宝座上。

    公元300年12月,羊献容继贾南风之后,成为司马衷的第二任皇后。她长得天姿丽质,司马衷在忍受了丑陋的贾南风二十多年的欺压(同时也是保护)后,也算得着了福利。

    皇后自是天下地位最高的女人,不过,羊献容并没为自己的身份感到丝毫欣喜,这不光是因为她老公司马衷是天下知名度最高的傻子,更是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处境——司马伦篡位已成定局,而她自己,到时候会迎来怎样的命运谁都说不好。

    既然身不由己,就只能认命。

    从此,羊献容将陪着司马衷,在西晋那一连串令人目不暇接的政变和动荡中,过起惊险刺激的生活。而且,这个女人的经历完全可以用离奇来形容。

    闹剧

    转过年,孙秀开始在朝野间散布出各种传言。

    “宣皇帝(司马懿)托梦说让赵王(司马伦)入主西宫。”

    “宣皇帝在北邙山显灵说要帮赵王承袭帝位。”

    就靠这些低劣的小把戏做铺垫,司马伦和孙秀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公元301年2月3日,安静的皇宫传来一阵闹哄哄的声音。

    “外面怎么啦?”

    司马衷傻傻地问,身旁的近臣却无一人敢应。因为除他之外,所有人都知道即将要发生什么。

    少顷,散骑常侍司马威(司马孚曾孙)和黄门侍郎骆休(曾助司马伦剿灭贾南风)带着一批人气势汹汹闯进司马衷的寝宫。

    司马衷满脸茫然,磕磕巴巴地问道:“阿皮?什、什么事?”阿皮,即是司马威的小名。

    “陛下!赵王责令您退位!”

    就这么直截了当的一句话,把司马衷吓得不知所措,就算他再痴呆,也明白自己要倒霉了。往昔,无论任何事都由贾南风或辅政重臣代理。如今,他失去了一切依托。这仿佛是上天赐给他的一个机会,一个凭着自己的意愿说不的机会。

    “我不,我不要退位!”

    “别说没用的了!请把玉玺交出来!”

    “不交!”

    “这事由不得陛下!”司马威怒目瞪向司马衷,几步迈到司马衷跟前,“恕臣无礼!”

    “你、你要干什么?”

    司马威猛地伸出手,去抢挂在皇帝腰间的玉玺。司马衷死死抱着玉玺不放。二人撕扯在一起。

    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扭打就这样展开了。

    “快交出来!”司马威使劲掰司马衷的手,只听咔吧一声,司马衷的手指居然被司马威生生给掰断了。

    司马衷疼得一声惨叫,松开了手。上天给了他一个说不的机会,却不给他左右命运的机会。

    司马衷哀怨地望着司马威,又扫视着周围袖手旁观的群臣。

    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他怎么想都想不明白。

    发生在皇帝寝宫的斗殴很快结束了。司马威心满意足地拿到了战利品——玉玺。接着,他替司马衷写下禅位诏书,并在诏书上重重地盖上玺印。

    当日,司马伦召集群臣入殿,并让左卫率王舆和前军将军司马雅率军包围住大殿。满朝公卿在尚书令满奋(魏国重臣满宠的孙子)的主持下,宣布司马衷退位,请司马伦登基。

    司马伦几乎能听到自己的心脏扑通扑通地猛跳。我就要当上皇帝了!一旁的孙秀悄悄用胳膊肘戳了戳司马伦。司马伦这才记得之前孙秀的百般叮嘱——“按照规矩,到时候您一定得谦让一番。”

    对,得谦让……纵然他千百个不愿意,还是勉强挤出了这几个字:“公卿的盛情,朕……哦,我难以接受啊……”他生怕说出这句话后没人接茬儿。

    不过,司马伦算是多虑了。公卿齐刷刷地说道:“众望所归,请您不要推辞。”

    司马伦大大松了口气。他两眼放光,生怕错过这个机会,马上爽快地回道:“朕!答应了!”想当年在魏朝时,司马家族的权柄历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积累了几十年,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昭还是五次拒绝了魏国皇帝册封相国的诏书。而如今,司马伦仅仅当政半年就迫不及待地称了帝。若说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尚算盗亦有道,那么司马伦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上不了台面的小偷小摸,这也难怪,联想他早年偷窃御宝的行径,实在没必要对他抱有什么期待。

    这场闹剧进展得出奇顺利,完全没人提出反对意见。

    一个智障者换来一个稍微正常点的人,虽说这个稍微正常点的人绝不是什么好鸟,可还能怎么样呢?

    司马衷就这么草率地退位了,他被尊为太上皇,被押解到金墉城中软禁,跟他一起的,还有刚当了两个月皇后的羊献容。

    对于司马衷来说,无论是偌大的皇宫,还是金墉城,都没什么不同,无非是换个地方住而已。有时候,他会想起那一晚贾南风的呼救声:“陛下!你就这么眼睁睁看着臣妾被废吗?若我被废掉,迟早有一天,你也会让人废掉的!”

    贾南风欺压了自己一辈子,讽刺的是,贾南风最后居然说对了。继而,司马衷又努力往更深一层思考。被废,还是不被废,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他几乎无法找出这两者的区别。

    起兵勤王(齐王、成都王vs赵王)

    赵王司马伦当上皇帝,自然希望将来由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于是,之前被册立为皇太孙的司马臧就显得尤其碍眼。没过几天,司马伦就把这个三岁的小孩处死了。

    遥想当年,司马家的兄弟们精诚团结,开创了晋朝。可到了此时,司马伦却把侄孙一脚踢开,自己取而代之。他坐上了皇位,同样,他也丝毫不差继承了司马衷先前的处境。事实上,他成了又一个皇位上的吉祥物。真正的大赢家,其实是司马伦的狗头军师——幕后总导演孙秀。

    司马伦登基后,孙秀官拜骠骑将军、侍中、中书监,全权掌管朝政。而掰断司马衷手指抢来玉玺的司马威则官拜中书令。

    国家换了皇帝,底下人自然需要安抚。

    孙秀让所有十六岁以上的太学生和二十岁以上在学的士人都当了官,各郡县二千石以上的官吏,甚至连司马伦、孙秀的奴仆杂役都全部封侯。因为一下子多出太多官员,官帽上佩戴的貂蝉(古代官员的饰物)不够用,只能拿狗尾来充数;铸造侯印的金银不足,索性不用金银,只在木板上刻姓名。时人讥讽为“狗尾续貂”“白板之侯”。

    十年前,杨骏大肆封赏公卿时,石崇、何攀曾说:“您开了这样的先河,后世必当效仿,那么几代之后,天下就全都是公侯了!”

    杨骏倒台后,司马亮也有模有样地学杨骏封赏群臣,傅咸说:“照您这么封赏,以后谁不盼着国家有政变?”

    今天,这些话全都应验了。

    接下来说说司马伦称帝后各方的反应,朝廷公卿在兵势的压迫下,一个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朝廷以外,那些藩镇重臣,尤其是藩王,则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持观望态度。当时,全国各地有几个颇具实力的藩王。他们分别是——

    公元291年被外派到常山(今河北省石家庄市)的长沙王司马乂(yi)(司马衷六弟)。外派原因:受胞兄司马玮事件牵连。

    公元299年被贾南风外派到冀州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司马衷十六弟)。外派原因:看不惯贾谧跟司马遹说话没大没小出面制止,得罪了贾氏。

    公元299年接替司马肜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yong)(司马孚的孙子,司马衷的堂叔)。

    公元300年被司马伦外派到许昌的齐王司马冏(司马攸的儿子,司马衷的堂弟)。外派原因:他是司马伦称帝的绊脚石。

    公元301年被司马伦外派到新野的新野公司马歆(司马骏的儿子,司马衷的堂叔)。

    以上五位藩王中,司马乂、司马颖、司马冏都是司马昭的孙子,司马乂和司马颖更是司马炎的儿子。这三位跟皇室血缘最近的王爷,全都是因为得罪权臣被强行赶出朝廷。而另外两位(司马颙、司马歆)跟皇室血缘较远,他们出任外州都督则属于正常任职。

    藩王心里头根本不会考虑是效忠于司马衷还是司马伦,他们普遍都有种想法——同样是藩王,凭什么司马伦就能称帝?其中,齐王司马冏对司马伦恨之入骨。

    公元301年3月,也就是司马伦称帝的翌月,在洛阳东南的许昌,齐王司马冏以无比复杂的心情盯着眼前一颗血淋淋的人头。

    死人名叫王处穆。

    不久前,司马冏信誓旦旦地对王处穆说:“你在豫州煽动民变,举兵讨伐司马伦,我暗中支持,事成之后,保你封官授爵!”

    王处穆满心欢喜,他按照司马冏的计划举起反叛的旗帜,没几天便聚集了数万人。可如今,他却身首异处了。

    他是被司马冏杀死的。

    司马冏将王处穆的人头送给司马伦,以示向司马伦效忠。

    他当然不是真心的,可他必须牺牲掉自己的棋子,因为他还没有做足准备。这颗人头帮司马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事后,司马伦果然放松了对司马冏的戒备。

    4月,司马冏一切准备就绪,果断宣布起兵勤王,同时将讨伐司马伦和孙秀的檄文发往其他各州郡。

    说说司马冏这篇勤王檄文,内容为:“逆臣孙秀,蛊惑赵王(司马伦),请诸侯共讨伐之。”首先,他仍然称司马伦为赵王,显而易见是不承认司马伦的皇帝身份。其次,他把矛头指向了孙秀,而非司马伦,那么,他勤王到底勤的是司马衷,还是司马伦呢?怎么说都行。这也算给自己留条后路。总之,司马冏还是很贼的。

    在黄河以北,冀州邺城的藩王府邸,一个年轻人端坐在正厅中央,他手里正拿着司马冏发来的勤王檄文反复观瞧。

    这年轻人长相俊秀,颜值颇高,再配上一身华服,远远看去异常光彩夺目。然而,倘若近距离观察,则会发现他那双漂亮的眼睛没什么神采,气质上也总觉得差点意思。这人正是司马炎第十六子——时年二十三岁的成都王司马颖。两年前,他因为呵斥贾谧被贾南风外调到了邺城(司马颖受封成都王,但居住在邺城,特别注明以防混淆)。

    “这、大概意思嘛……我基本上明白了。不过,我、该干什么?”

    不说话还好,可他一开口,磕磕巴巴又词不达意,无论谁都能看出,这人的智商比司马衷好不了太多。

    “卢君,我听你的,你帮我拿个主意。”

    司马颖口中的卢君名叫卢志,他官任邺城令,正是魏朝时司马家族的重要盟友——名臣卢毓的孙子。

    如同前面讲到的司马玮和司马伦一样,脑子不够转就容易受身边人的蛊惑,司马颖同样对自己的心腹卢志言听计从,可司马颖却是幸运的,因为卢志与孙秀、公孙宏、岐盛截然不同,他是个颇有才智、品行又比较端正的人。

    卢志当然知道司马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仍尽心尽力地辅佐司马颖,以期将来能把这个半傻子雕琢成器。他答道:“司马伦篡夺社稷不得人心。臣建议殿下举贤任能,起兵讨伐,这是个提高声望的大好机会。”

    “好、好!你说得对!”

    司马颖火速起兵,不仅动员了邺城所在州——冀州的兵力,更调动了临近的兖州军团。这支声势浩大的军队总计二十万众,从邺城南下,驻军在洛阳东北方约一百八十公里处的朝歌(今河南省鹤壁淇县)。

    在邺城更往北,镇守常山的长沙王司马乂紧随其后,充当成都王司马颖的后援。

    在黄河以南,镇守新野的新野公司马歆也起兵响应,并迅速跟附近的联军盟主——齐王司马冏会合。

    大家可以注意到,从这时候开始,以上四位讨伐司马伦的藩王——司马颖、司马乂、司马冏、司马歆便以黄河为界,分出了南北两派。

    也有人接到檄文后表现出首尾两端的态度。

    河间王、关中都督司马颙是个墙头草。他先是打算站在司马伦一边,可没两天他听说司马冏的勤王联军声势浩大,又临时改变主意,声称支持司马冏。不过,司马颙屯兵潼关(洛阳以西),既不进也不退,持骑墙观望状。

    大体上,勤王联军对洛阳形成了三面围攻之势——北线的司马颖、司马乂进军朝歌;南线的司马冏、司马歆出兵许昌;西线的司马颙则待在潼关刷存在感。

    司马伦在皇帝宝座上屁股还没坐热,就面临四面楚歌的窘境。而且,他除了要面对战争的直接威胁外,在政治舆论上也处于劣势,连宗室藩王都不承认他这个皇帝,气势上就先矮了一截。狗头军师孙秀想出个馊主意,他以司马冏的名义伪造了一封奏表——“臣司马冏受到当地盗贼袭击,需要朝廷派兵救援。”

    孙秀试图把这场战争说成是各地盗贼组成的叛军,以掩盖藩王起兵这个事实。但这根本就是掩耳盗铃,没几天,司马冏亲手写的讨伐孙秀的檄文传到洛阳,孙秀的把戏不攻自破。

    现在,司马伦、孙秀必须要面对现实了。

    一百一十六天皇帝(齐王、成都王vs赵王)

    战争迫在眉睫,司马伦和孙秀在朝廷中央军和禁军中挑来拣去,留下少量军队守卫京都,其余五六万人全部派出城迎敌。

    其中,许超(曾试图拯救司马遹,鼓动司马伦剿灭贾南风)等人率三万多士兵北上渡过黄河迎击司马颖;张泓等人率二万多士兵南下迎击司马冏;司马虔(司马伦第三子)率八千士兵为诸军后援。

    至于西线的墙头草司马颙,因为暂时没有任何动作,司马伦只好听之任之,实在无暇顾及。

    前面说过,司马颖有二十万大军,司马冏的兵力虽没有明确记载,但估算该在十万以上。可司马伦把家底掏个精光也只凑了六万人。

    单看这几组数字,任谁都会觉得司马伦疯了,拿六万人打几十万人绝对以卵击石。可实际情况却没这么简单,要知道,司马伦派出去的是朝廷军(包括京畿中央军和皇宫禁军),而司马颖和司马冏麾下大部分都是临时招募的民兵,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司马伦一方也有个大问题,他能凑出这六万人着实不容易,乃是纠合了京都各个禁军营,这些禁军将领多是平级,谁也管不了谁,分别带着几千人各自为战,也没个统一指挥。但话又说回来,司马颖和司马冏这边同样也找不出一个能提得上台面的谋臣良将。总而言之,对即将展开的这场大战,就不要抱过高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