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七十九章 会战(15)

淡墨青衫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爱尚小说网 www.aslwx.com,最快更新回到明朝当太子最新章节!

    把王承恩送到临时安置的下处,朱慈烺便是在直卫们的簇拥下,骑马外出巡视。尽管他心事重重,这是每天必做的功课,他绝不会因为任何事而耽搁。

    时近年关,清江的商人反而更多了。

    沿河两岸,到处都是兴建中的商铺客栈,一眼看不到边。

    街道已经不再是原本沿河东西十来里的格局,而是已经有了纵深。

    鳞次栉比,青砖碧瓦,尽管是冬季,仍然有着南方特有的秀气和温润。

    尽管是在江北,但清江这里河道纵横,街道的房舍边上就有运河支流,很多百姓的房舍就建在沿河两岸,与大街的商铺一起,构成了一个漂亮新兴城镇。

    尽管是在高处,极目远眺,清江城已经是一眼看不到边的大型城市了。

    原本清江就是一个极重要的南北货运的中转点,明朝在这里设漕运总兵,清朝的漕运总督府和南河总督府都设于此,但现在就发展成如此模样,还是得益于朱慈烺在此。

    他的行营诸司中光军需司在这半年里就盖了几十处仓房,房舍过千间,雇佣的当地人超过三千人。

    其余诸司,雇佣人手,招募长夫,兴建码头,库房,房舍。

    整个市面,光是客栈饭馆就比半年前多出百倍来。

    闻风而至的商人就更多了,尽管要交厘金,费用增加了,但人员流动多了,商机却是比别的地方更多了。

    商人逐利,才不管现在大局如何,只要清军一天没有杀来,流贼一天不曾犯境,清江这里的商人商铺,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多。

    当然,还是比不过泉州这样的海洋贸易为主的城市。

    泉州的港口里樯橹如云,每天都有大量的来自各国的商船进港口,大明的商船就更多了。

    往日本航线,往南洋航线,还有往印度的。

    整个城市干净整洁,商人数十万,富裕的叫人难以想象。

    泉州,广州,南京,苏州,闽浙南直江西,整个江南的精华圈就是这几省,每个城市都有港口,把中国的丝制品和瓷器大量出口,虽然带来的物价涨高和农业经济遭到破坏的恶果,但多年海外贸易毕竟使得民间富裕,特别是白银海量涌入。

    只要解决了银本位的弊端,由政府调节粮食作物的种值和收购,整个南中国仍然将会飞速发展,完全能把同时代的欧洲甩在身后。

    在当时只是工业文明的发端,工业产出还远没有甩掉手工业作坊的地步,在这个时候,中国人也完全当得起吃苦耐劳,勤劳智慧的评价,只要统治阶层不是换了更野蛮落后满清,未来的海洋是属于中国的。

    很多事情,只从身边的微小改变,就可得到相应的判断。

    此时此刻,朱慈烺怎么可能舍弃眼前的一切?

    崇祯并不是猜忌他,但皇帝毕竟是皇帝,现在的崇祯,可能是到了想叫太子返回东宫,安心读书,坐观天下风云的时候了。

    毕竟以皇子典军,久镇于外,并非良策。

    入南京之初,皇室威望尽失,而且有流贼紧随而至的威胁,史可法等诸镇并不得力,刘泽清从不听命行事,形同藩镇,这些崇祯都十分清楚。

    在那个时候,崇祯可以支持朱慈烺夺军,镇守清江,整军顿武,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现在眼看诸镇成型,军力强大,而且经过调整之后,孙传庭能镇住清江行营的诸镇,魏岳等人可以直接听从指挥,江北防务可告无虞。

    黄得功和左良玉等镇,现在也可以开始梳理整顿,这些就绝不允许朱慈烺再插手了。

    加上捐纳厘金银元改制,清吏制绝火耗加官俸,这些事都是朱慈烺的发端,现在留在清江反而不便,不如回到南京,赞襄政务也好。

    当然,这其中必有不少外朝官员的功劳,还有内廷宦官的策应吧……

    ……

    ……

    不远处,一群行营诸司的文官们也是罕见的骑马跟了出来。

    刚刚拜兵部尚书兼太子三师,已经正式进入大明一品行列的陈名夏脸上并无丝毫笑意,此次加官,味道不对,这是明显昭然的事实。

    除他之外,方以智除礼部侍郎,陈子龙暂无消息,不过听说农工司要直升农工部,这是太子极力主张,朝野之中,反对者甚众。

    厘金,纳捐,其实都有前途可追,而且反对者利益分化,反弹力量不大。

    银元火耗原本会引起轩然大波,不过紧接着又是加官俸,细节上做的犹其之好,所以不仅没有太激烈的反对,反而给太子加分不少。

    但在各地收缩府权,加重省权和县权,裁撤分守、分巡等诸道,加设提刑司法、财税转运诸司,却又触及了不少人的利益。

    设农工部,各地派驻分司,管的是农田水利,仓储,转运等很多有油水的大事,中枢和地方早就争的一团糟,此事的阻力,实在不少。

    就陈名夏等人来看,太子行事还是有点急了,若是从容行事,恐怕就要容易很多。

    现在皇帝的意思,明显是期盼皇太子自请回南京,父子间不失南渡以来的情义,而提拔孙传庭和诸多武将,也强化了行营诸司,明显的就是叫太子放心。

    皇太子返京之后,在淮安清江一带的军政大事,仍然一如旧制,不会人去政息。

    崇祯如此,已经是极外耐心和宽容,并且从这些细处来看,对皇太子不失父子之情。

    皇家无亲情,能做到如此地步,已经实属难得。

    “诸公。”跟随皇太子半天,眼看天空最后一抹红色渐渐黯淡,在众人眼中唯有晦涩的铁灰之色,陈名夏终下决心,向着诸司众同僚道:“诸公以为,殿下当有如何的处断?”

    “殿下心志坚强,我恐怕……”龚鼎孳这一次也是升了官,但神色间还是那么落拓不羁。从北至南的这一场奔波,他已经只愿做事,做官是放在后头。

    此时他自然也是十分担心,不过话至嘴唇,却又缩了回去。

    事涉皇家,关系到皇帝和太子父子的关系,岂可不慎?这等话,可不是容易出口的。

    原本按大明祖制,皇太子早就不问外事,只是在东宫讲书学习,即位之后,才会真正介入国家大政。

    到时候的第一步,当然就是改朝换代。其实,也就是任用自己的东宫亲信。

    比如穆宗在东宫的讲师高拱,张居正,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现在的情形已经和当年不同,就算是国初之时,成祖极喜皇太孙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宣宗皇帝,北征蒙古时将太孙带着,并且给太孙成立幼军,早早叫太孙掌握军队。

    但为大元帅,出镇一方,掌握重兵,这对很多人来说,实在太过了一些。

    种种反对的声音就是湍急的暗流,终于使得皇太子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现在退,仍然不失对朝局有重大影响的强势东宫。

    违拗皇帝的意思,继续在清江坚持,先不说将来,现在的理由就十分难找。

    皇太子将会做如何的抉择?

    “唉,如果是我,又当如何?”

    野心勃勃而能力出众的陈名夏,原本想要说些什么,但他很机警,行营之中,皇太子向来是以平衡之术驭下。

    众论相搅和大小相制,太子并不刻意为之。

    甚至武将相处甚为融洽,太子也并不视为威胁。

    但在体制上,到处都是约束和平衡,到处也是监视和警惕的眼神。

    内保局可不是吃素的,这个时候说错一句话,记了下来,将来太子胸襟再宽广,他也可能难以寸进了。

    尽管他的躯体内藏着熊熊烈火,甚至巴不得有人说一声:“陈司正可掌清江行营,诸司增之,魏将军等听令行事,军政大事,殿下从南京指示机宜,那是十分妥当,断不会有失的……”

    但环顾左右,却也知道,绝不会有人来出这种头。

    浅浅的暮色之中,突然有奔雷般的响声。

    众人一惊,扭头一看,却见是过百骑从大营方向,飞驰而来。

    再近一些,可以看到全部是明盔山文,大红披风的三品以上的武将。

    行营武将已经有军衔,魏岳的军衔是银牌上饰两颗金星,但披风也是武将的特有装饰,只有三品以上,才可配饰红色披风。

    这一队骑兵全着红色披风,几乎是大营中所有的三品以上的武将全来了。

    “殿下!”

    皇太子就在众人前方不远,也见众将飞骑赶来,在朱慈烺策马过来之后,魏岳等人已经从马上飞身而下。

    “臣叩见殿下。”

    “你们怎么来了?”朱慈烺眼神中露出一抹异色,看着众人,他先上前一步,不过很快就矜持的停下脚步。

    “臣听说,内使中官有皇后召殿下返南都之语。”魏岳沉声道:“前方强敌压境,殿下是军中的主心骨,此时此刻,万不可离营返京。”

    “是,臣意与魏将军相同。”李恭碰首道:“殿下,离营不得。”

    “前方军情瞬息万变,殿下不在清江,臣恐前方战事会有不利。”

    “臣叩请殿下万勿返南都。”

    近百大将,一起叩请,声势之大,已经足可叫人动容。

    到了此时,陈名夏才明白过来,真正能掌握这支强军的人是谁。适才自己的糊涂心思,简直就是在发梦。

    不要说魏岳这样的大将,就是普通的一营统带,又岂是他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可以折服指挥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