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www.aslwx.com,最快更新川江号子文集最新章节!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二千多年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不知感染了多少人。
2000年,钟、俞两家的后人在成都聚首,再次上演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动人一幕。在这台名为“2000年后的约会——忆伯牙、子期古琴演奏会”上,时年七十八岁高龄的俞伯牙后人俞伯孙,被国内外誉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古琴大师,又抚琴弹奏起当年让钟子期、俞伯牙结为知音的高山流水和俞伯牙摔碎琴前所唱的访子期。钟、俞后裔和众多慕名前来倾听演奏会的观众无不沉浸其中,双眼不时泛起感动的泪花。
在俞伯牙的家族中,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这个家族是中国古琴宗师俞伯牙的后裔。当然,往事越千年,那些古旧的史实已被厚重的历史尘埃所掩埋,这种说法的真伪确实已经无从考证。外界曾经有人质疑:现在借古人来为自己扬名的多了,俞伯牙、俞伯孙,这不是有哗众取宠之嫌吗?他也曾经深深地问自己,自己曾经真的存在过如此恶俗的念头吗?也许,这念头真的曾经闪现过吧?他不自信地自问自答。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觉得,祖先的血液始终在自己体内像长江、黄河一样,澎湃地流淌着,他希望,先祖的精神和文化精髓通过自己而复活。
(一)
在郫县红光镇一条清静的小街上,梧桐树绿荫的背后,掩藏着他的“伯孙琴馆”轻轻叩开红木雕花的大门,是一个狭长的客厅。红木太师椅,檀木琴桌,书画、金丝绒帘子,还有穿着长袍的他,让人似乎一下子从色彩斑斓的彩色照片中进入到了一张色彩单调的黑白老照片里,外面那个繁华、浮躁的世界;外面那个喧嚣、匆忙的世界在这里慢了脚步,停了下来。
桐面梓底,蛇腹断纹,这是他的爱物,追随了他大半世纪的古琴。从十四岁到八十五岁,不管人生像滚滚长江东逝水,陷落到怎样的困境,只要双手轻轻抚摸着琴弦,他的内心就会获得宁静,他的生命就会获得充实。
今年八十五岁的他,似乎已经很老很老,时光之手似乎随时可以摧毁他的身体,而在他的身体内部,始终有一部分在顽强抵抗着。八十五年的春潮秋水;八十五年的浪涌云飞;八十五年的金戈铁马;八十五年的血火风雷。人生的高潮也经历了;生命的低谷也经历了;爱也经历了;恨也经历了;无爱无恨的状态也经历了。最后,与这个红尘世界达成了谅解。
(二)
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1921年春夏相交的时节,俞伯孙在成都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出生了。父亲俞梓丹作为当时小有名气的国画家和教育家,一直谨记自己是俞伯牙之后,以诗书传家,心性清高。在父亲的教诲下,俞伯孙从小饱读诗书,且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被誉为奇童。
一种琴音,常常穿透墙壁,进入他的耳膜,邻居家的古琴声伴随俞伯孙童年记忆的始终。他不懂得这音乐源于怎样的乐器,他觉得这声音绝非“好听”二字可以简单概括,他性灵的大门被这神奇的声音打开了,对每一声琴音的起伏转折的表达,都声声地敲打在他的心上。
琴声伴随他从幼儿到少年,十四岁时,他终于得偿所愿,跟随川派古琴大师陈蕴儒先生学琴。他初学琴时,在“爱好”当中还掺杂着借琴而扬名的念头。这是一个简单、粗糙的想法。成名的愿望,恐怕每一个人都有过。然而,当他数年苦练下来,终于在青年时代成为蜀中屈指可数的古琴演奏佼佼者时,他却沉寂了,他却再也没有借此扬名的想法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文艺战士,进驻西藏。
高原累,高原苦。他也曾经焦灼于物质条件的苦楚。然而,攻琴如参禅,越磨练,越省悟,无所不能。这个世界总是以两面性来获得一种平衡,比如荒芜与丰厚。在越荒芜的地方,人越发能思索自己与自然,与世界,与人的关系,能冷静地思索自己的来路与去处。所谓“泠由本性,恬淡随心”他将这种自己的对生命的领悟,倾注在音乐中,他“通了”人们如此说。他的琴声渐渐达到韵律与心智的完美结合,他达到了一种心的境界。此时,伴随着自己对音乐的体悟而来的,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体悟。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俞伯孙结束了军旅生涯,分配到成都市川剧团从事戏剧唱腔设计,从事川剧创作。从此以后,他一心一意钻研琴艺,整理国粹,创办了民间音乐组织,抢救了一大批自唐以来即将失传的古琴谱。期间,他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终因其对音乐过于关注而导致家庭离异。离婚后的俞伯孙,终日以琴为伴,潜心修订了离骚、秋鸿等大型古谱。
近些年,作为中国琴会顾问,昆明昆剧研究会名誉会长的俞伯孙,业内人士在评价其琴艺时认为“渐臻天人之境”“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古韵、古风”“在对古琴的继承和发展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和贡献”,俞伯孙除在国内享有盛誉外,在台湾、香港、日本及东南亚也有不小的影响。2001年香港雨果公司为他录制了古琴独奏音碟,并在海内外广为发行。央视也为他制作了长达一小时的专题节目。
在古琴这门曲高和寡的寂寞艺术中,暮年之时,俞伯孙的默默独自坚守,终让这门濒临灭绝的艺术重新绽放异彩。俞伯孙也因之而成为古琴界的大师。
(三)
为古琴而多年寂寞坚守的俞伯孙在渐至暮年时,竟遇到了平生最珍贵的爱情。暮年的俞伯孙寓居的不远处就是道教圣地青羊宫。每当暮色四合,夜阑人静之时,他都会不时听到从这里传出洞萧吹奏出的仙家乐等道家名曲,那独步空灵的曲调每每让他心旷神怡。循声而去,他看到在青灯下独坐一位年轻秀丽的道姑——黄明康。只有二十多岁的黄明康因人生坎坷,看破红尘已出家多年。两人以乐相会,结成忘年之交。从此,他们在琴与萧的交流中,彼此的眼睛与眼睛,心灵与心灵也在无语地进行交流。他们之间隔着一道四十多年的年龄距离的宽阔河流,距离让他们彼此无法表白。他们拘泥于传统的道德观念,近在咫尺却无法靠近。
在长久的两两相望后,他们终于顺从了自己内心的召唤。朝朝暮暮,琴萧传情,黄明康终因琴还俗,与俞伯孙结成秦晋之好。
没有大宴宾客,没有大肆宣扬,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从结婚到现在,夫妻俩合作演奏得更是珠联璧合。1999年,俞伯孙78岁高龄时,夫妻俩的爱情结晶诞生了,生下一小儿,取名为俞伯裔,意为伯牙后裔。俞伯孙先生认为:俞伯牙至少是自己精神上的先祖,希望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一样,能够传承俞伯牙的衣钵,弘扬俞伯牙的精神。
俞伯孙先生说:他的一生是与琴结缘的一生,少年的志向,青年的奋斗,暮年的爱情,未来的希望,无不与琴有关。“中国古琴淡泊致远的禅机已成为我为人的一部分——不求功名利禄,但求无愧于心。”时至今日,八十五岁高龄的俞伯孙老人仍然坚持每天6时起床,穿衣净身,清净心灵后开始抚琴。
琴,是他的生命,一生的情愫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