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独行

沧海一周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爱尚小说网 www.aslwx.com,最快更新沧海一周文集最新章节!

    7月25日,星期六。妻子到儿子那去了,一个人的日子,怎么让它不枯燥而又有意义呢?打开电脑,点开地图,寻找一条从未走过的路,想到荆山山脉中独自一人走一走。

    这个愿望其实好久就萌发了。一是源于左传、史记等史书对楚人的记载。上古时期,楚族受中原一些部族的歧视,逐渐南移,到了商朝中期,他们聚居湖北荆山一带,成为殷商王朝的方国,但仍然受到中原人的歧视,商王朝还经常进攻掠夺楚人。周朝,周成王分封诸侯以后,在岐阳盟会诸侯,楚子熊绎异常高兴,因为这是楚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诸侯身份出席朝廷召开的盟会。他兴致勃勃地赴会,结果受辱。于是,熊绎带领楚人在自然条件很差的荆山垦地。左传中这样记述楚先民的创业过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筚路是荆柴做的大车,蓝缕是褴褛的衣衫。当年的楚国先民,就是穿着破衣,拉着柴车,开垦了山坡林地,创建了楚国,创立了积极进取、革故鼎新、开放融合、至死不屈的楚文化精髓。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楚国的疆土不断扩大,财富日益增多,军事力量不断增强,走出荆山,走向江汉,成了江汉一带的霸主。史记?楚世家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荆山奠定了楚国八百年的基业,拉开了楚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楚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让我仰慕。

    现今当阳市北部山区,远安县东部山区,均属于荆山山脉的余脉,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二是王粲的登楼赋中有这样的描写:“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王粲,字仲宣,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常常登上位于沮河漳河交汇处的麦城向北远望,结果是“家乡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游子思乡情被绵绵的荆山所阻隔。

    小时候,我也常常向北眺望,那连绵起伏的群山,时常让我充满好奇和遐想,直到后来弄明白那就是荆山的一部分,是楚人筚路蓝缕的地方,强烈的好奇心更加驱使我要去走一走、看一看。

    骑上摩托车上了百宝寨公路,沿着沮河向西,凭着查阅地图时模糊的印象,寻找进山的通道,在一个标有“湖北储备物资管理局xx六处”标志牌的路口,我选择由此进山。走了不到三里地,到了白庙村口,又一岔路口,该怎么走呢?习惯思维是走宽敞的路,一路上,山渐渐高起来,知名不知名的树木在眼前闪过,上了几个坡,前面是绵延数里的院墙,再走近,原来走进了“xx六处”在里面饶了几圈,好像都是死胡同,只好折返回白庙村路口,选择另一条稍差的路,向北、向大山深处进发。山越来越高、林越来越密,路在山涧蜿蜒向前,暴雨侵蚀、车辆碾压后的乡村路,早已破烂不堪,到处是积水,到处是坑坑洼洼,但两边秀丽的风景吸引我一路向前。

    在一处处密林深处,我“停车坐爱鸟鸣啾,闲拍山涧清溪水”有时,一片片不知名的植物,挂满一串串红色的果子,煞是诱人;有时一丛丛箬叶,隐匿在路旁,散发着清香,难怪人们用它来包粽子,祭祀三闾大夫屈原,原来,箬叶是咱楚人“筚路蓝缕”之地特有的产物,这让我也明白,好多地方包粽子只能用芦苇叶或玉米叶的原因了;有时,路旁是高大的乌桕树、柳树、栎树或山松,遮天蔽日、蝉鸣鸟啾。山涧,含苞吐蕊的稻子在涧水的浇灌下,嫩油油的;山腰,一茬茬玉米,在山风中摇曳;山脚下,修葺一新的民房,所展现的是富足、安详,房前屋后,一个个菇棚,覆盖着遮阳网,这或许就是山民过上富裕日子的法宝吧;谷底是一泓泓涧水,潺潺流淌,清澈透亮。

    20多公里的山路弯弯,终于走出大山的羁绊,到了一个叫李店的地方,有一片开阔的平地,大片的稻田被山环绕,如果楚人曾在这里“筚路蓝缕”应该是一个可以丰衣足食的好地方。再向北,是一座锦屏似的大山,横亘眼前,山下是一个小集市,一打听,才知道这就是有名的沙坝河,当阳市庙前镇属地,庙前地方政府早期办公地,现今庙前地方政府一路向南迁移数次,已经远离真正的庙前几十里地了,所以这儿只能叫庙前村了。

    告别乡村小道,上了226县道,出了沙坝河街口,一处“瓦仓起义革命烈士陵园”的地方吸引了我,走了一个多小时,已是正午十分,云开雾散,艳阳高照,气温达30多度,我缓缓走进陵园,是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李超然、洪勋、汪效禹这些名字我曾在当阳市党史资料中多次读到过,所以熟悉;这些人,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武装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以对于我们这些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显得陌生。瓦仓起义诞生了三个第一:打响鄂西秋收革命暴动第一枪;创建了鄂西地区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政权;诞生了鄂西第一支脱产的工农武装。在这荆山深处,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他们敢于抛头颅洒热血,莫非是楚人“筚路蓝缕”精神的延续!

    告别烈士陵园,一路向北。226县道在山间盘旋起伏,时而是陡峭的上坡,扶摇直上,时而是蜿蜒的下坡,俯冲而下,两边是密密的松林。在一个谷地,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落,走近,原来这就是著名的石马槽村,路边有一家大米加工厂,想必是加工著名的石马槽大米的。石马槽水稻种植在山涧稻田里,因为独特的“两山夹一冲”的地形和青岗泥土质,山上冲积下来大量有机腐殖质,气候温润、湿度适宜、昼夜温差大,再加上冷水灌溉和精耕细作,孕育出富含人体所必须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石马槽大米,深受欢迎。

    相传很久以前,这一带山峦叠翠,一条清澈的河流从远山走来,穿村而过,滋润着两边肥沃的土地,乡民们依山傍水而居,朝耕暮耘,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有一年,正值小麦孕穗期,乡民们发现大片麦地被践踏,便集结起来连夜守护。深夜,麦地旁的堰塘里突然飞出一匹白马,直落麦地,瞬间将麦苗吃光。于是守夜的乡民们朝天鸣铳,敲锣驱赶。白马受到惊吓,返入堰塘之中,不见踪影。乡民们把堰塘的水戽干,只发现一个石制马槽,抬出后,槽内的一汪清水始终取之不竭。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堰塘取名为马槽堰,这里因此而得名石马槽。莫非这白马是楚王的坐骑,在巡视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故地,留下这一汪清水泽被后人。

    沿着226县道一路前行,很快就过了当阳地界,进入远安县境。远安与当阳,山水相连。眼前巨大的标示牌告诉我,这里是被称为宜昌市最美乡镇,号称“中国菇乡”被定位为“林海旅游区”、“红色旅游区”的远安县东大门茅坪场镇。226县道在这里来了个90度的转弯,由北改往西方向的远安县城鸣凤镇,拐弯处正式瓦仓起义的发生地瓦仓村,于是,我离开226县道,到来到瓦仓村寻找80多年前先辈们浴血战斗过的地方。在位于瓦仓村的瓦仓起义遗址,高耸的瓦仓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青山环抱、苍松翠柏,一行行文字仿佛在述说着那峥嵘岁月。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共鄂西特委根据省委指示,决定以瓦仓地区为中心,以远安县北乡为总大本营,举行武装起义,任命李超然为瓦仓起义总指挥。9月初,中共瓦仓区委在老观窝为被敌人杀害的省农运特派员、当阳县委委员李时鲜召开追悼大会,历时三天。追悼大会上群情激愤“向反动派讨还血债”、“为死难烈士报仇”、“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怒吼声,此起彼伏、震撼山谷。追悼大会开成了起义前的誓师大会。会后瓦仓区农民自卫团迅速扩充到1600人,汪效禹为团长、傅丹湘为副团长,傅恒之为参谋长,汪文化、黄冠伯、李时新分别任一、二、三营营长,11日,鄂西特委、鄂西军事委员会在当阳县洪市坪召开远安、当阳两县联席会议。出席会议有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曹壮夫,起义总指挥李超然,远安县委书记陈海涛、当阳县委代理书记李述礼等21人。会上起义行动小组副组长、瓦仓农民自卫团团长汪效禹汇报起义的准备情况,会议对起义前后的各项工作作了缜密研究、周密部署。9月14日夜,起义总指挥部下达了“杀尽反动官吏和土豪劣绅,无情地镇压一切反革命”的命令。瓦仓农民自卫团以攻打瓦仓区团防局为标志,打响了鄂西地区秋收暴动第一枪。一夜间,起义军打掉了盘踞在石马槽的瓦仓区团防局,拘捕土豪劣绅和反动官吏80多人,经人民公审,将其中罪大恶极的30多名土豪劣绅判处死刑。15日,中共鄂西特委在老观窝成立了瓦仓区工农革命政府。与此同时,紧邻瓦仓的远安县南乡、方家口,当阳县观音、九子山地区及南漳、荆门、钟祥等周边地区纷纷响应,举行武装暴动,在半月内就形成了以瓦仓为中心,有1500多平方公里,12万人的革命根据地。

    返回226县道,一路向西,去感受林海、菇乡。这路虽是修建在大山深处,密林丛中,但宽阔、平坦、安静,没了车水马龙,少了熙熙攘攘,走在路上就像徜徉在世外桃园,山脚的民居,整洁、宽敞、明亮,很有几分现代气息,从居住条件可以判断,这里的人们生活富足、安宁、祥和,放眼望去四周是莽莽林海,不愧为林海旅游区。沿路修建的候车亭、垃圾屋、标示牌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一模一样,都是被鲜花、绿树包围着,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景点,远安人刻意营造的人与大自然和谐共融的人居环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一处路边小景点,有一个指示牌,上书“旅游特色村两河村,那些年景区”我循路走了进去,绿树掩映下的村子,静谧的能听见山涧潺潺流水声,山上是鸟的啾鸣和蝉的嘶鸣,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将散居在山间的家家户户串联起来,就像一颗颗翡翠挂在山谷,房前屋后、山凹林下,是一个个菇棚,四周大大小小的山岭,覆盖这山松、花栎树,偶有袅袅升起的炊烟,山林中或跑出一群鸡,自由的啄食,或走过几只羊,悠闲的吃草,好一派人间仙境,走进来,真让人感受到那些年,在农村生活的情景,不,应该是远离尘嚣,远离烦扰,荡涤心灵的好地方。我不忍打搅它的宁静,回到226县道,在万山丛中徜徉。

    走出森林,是艳阳高照,气温应该突破了35度,早晨对天气的误判让此行准备不周,仅仅带了眼镜,穿了防晒衣,头部没有防护,只感觉脸火辣辣的,皮肤肯定会灼伤,眼前的美景只好依依不舍。于是加大油门,向鸣凤镇疾驰。

    4个多小时来去匆匆,140多公里深谷探幽,楚人“筚路蓝缕、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了我力量,更给了我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无论什么时候,任何境遇,我们都要有楚人“筚路蓝缕”的精神。

    201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