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畔柳六

崔长平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爱尚小说网 www.aslwx.com,最快更新崔长平文集最新章节!

    农历三月的上旬,有三个中国传统的节日,即:上巳、寒食和清明。后世又把上巳节定在“三月三”故而,在我国有些地区“三月三”至今仍然是一个颇具文化内涵的民间节日。在三国曹魏以前,上巳节必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挈(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挈。”每至此时,人们都要到溪边河滨去洗濯,称之为祓禊。这种除灾祛病祈福的活动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上巳祓禊已相习成风。曹魏以后,才把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宋书?礼志有载:“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明代的五杂俎说得更清楚:“三月三为上巳,此自魏以后相沿,汉犹用也,不以三日也。”在古代,上巳节和寒食节往往是同一天。类书白孔六帖曰:“寒食多与上巳同时”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的一、两天,亦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得生火煮食,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熟食与冷食,故而得名。荆楚岁时记有载:“去冬节(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唐宋时期,寒食节吹箫卖饧的商贩颇多“粥香饧白杏花天”(李商隐)“箫声吹暖卖饧天”(宋祁)这样的诗句聊可佐证。后来,由于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时间临近,而且古人的消灾祛病祈福活动又延续到清明节的祭祀先祖、郊野踏青一类的户外活动,久而久之,这三个节日也就融为一体了。

    古时的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民间习俗,如:寒食赐火,水边祓禊,祭祖扫墓,芳郊踏青,曲水流觞,草上蹴鞠,斗鸡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等,然而随着岁月的赓续、世事的嬗变,有些习俗已经消失殆尽,不过“清明插柳”这一风俗仍然流传至今。大致说来“清明插柳”的来由有三: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耕始祖神农氏的;一说是为了驱鬼辟邪的。古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鬼魂到处游荡讨索之时,人们为了免受侵扰与迫害,因而插柳戴柳以避之,因为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驱灾辟邪的功用。渐渐地,受佛教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柳可以却鬼镇妖,据此,把柳称之为“鬼怖木”即便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也是以柳枝蘸水来普济众生的。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讲到:“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而寒食节禁烟火、清明节插柳枝却有着另一个不仅可信而且极为悲壮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深受晋献公宠爱的骊姬,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以便荫袭君位。于是,她首先施计离间了晋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之间的父子关系和手足情分,谋害太子申生,继而,欲加害公子重耳和夷吾。迫于情势危急与万般无奈,重耳由蒲城出逃狄国,夷吾自屈城亡命于梁国。这就是所谓的“骊姬倾晋”

    重耳在外流亡期间,终日跋山涉水,四处漂泊,风餐露宿,惶遽不安,一路历经千难万险,备受屈辱和折磨,原来跟随他一道出奔的臣子一个个分道扬镳、自寻出路,最后只剩下几位忠心耿耿的臣子追随其侧,而介之推就是其中之一。在他们逃亡途中,随从里凫须于绝望之中心生歹意,寻机将所带资粮全部盗走,随即逃入深山,致使重耳断粮被困,饥寒交迫,不能成行。情急之下,忠肝义胆的介之推舍命相保、割股事君,终使已经饿昏的重耳渡过难关、逃过一劫。在重耳落难之际,介之推能如此忠贞不渝、披肝沥胆地效忠于他,实属大忠大义、恩德并有、难能可贵。十九年后,重耳在秦国的襄助下,返回晋国即位,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初登君位时,正值周运衰微、内乱频仍、礼崩乐坏,他“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后来,文公大力封赏逃亡中与之同甘共苦的随从臣属,狐偃等人恃功邀赏,就连那个里凫须都在重赏之列,受封骖乘,但却没有赏及介之推,因为他不会居功自傲、邀功请赏,认为晋文公返国实属天意,自己的所作所为乃为臣之道、竭诚报国而已,不足以授之以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狐偃等人夸大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因而,介之推决意归隐,以保持高风亮节。吕氏春秋上说,介之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临归隐之前,其母嘱咐他去和文公道别,他不以为然,对母亲说道:“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随后,介之推携母隐入绵山。

    后来,有人在晋文公面前替介之推鸣不平,他这才猛然忆起旧事,心有愧歉,意识到自己漏赏了这位功臣。当他得知介之推归隐绵山时,随即派人前去搜山,几番搜查未果,便采纳了烧山焚林的建议,意欲逼迫介之推出山。熟料介之推秉性刚毅,决意隐退,宁死不就。据传,在漫天烈火之中,有百鸦绕烟而噪,围在介之推四周遮挡烈焰。三天三夜过后,介之推仍然没有走出绵山。晋文公带人上山寻找,这才发现介之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去,而且又在树洞里找到了一片衣襟,上面书写着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纳入袖中,又命人将介之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柳树下。为了褒扬这位有功之臣,文公下令将绵山更名为介山,并在其上建立祠堂,把烧山焚林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示追怀之意。他晓谕全国民众:每年的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如若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沿习两千多年的寒食节之由来。相传,晋文公离开绵山时,曾截取一段烧焦的柳木,在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曰:“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使用的尊称,据说即源于此。

    翌年,晋文公率群臣至介山,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以示无限哀悼。此时,介之推母子坟前的那棵柳树已经复活,枝条鲜嫩,随风摆荡。他睹物思人,不禁潸然,赐名这棵柳树为“寒食柳”自此之后“寒食”、“清明”和“寒食柳”也在古诗词中灿然可见。例如: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孟云卿?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伍唐珪?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张继?闾门即事:“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宋之问?途中寒食:“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王禹?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高翥?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