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www.aslwx.com,最快更新布拉格之夜文集最新章节!
随着二零零四年新年钟声的敲响,在二零零三年这个多事之秋里,我们经历了瘟疫,看到了战争,人类似乎都把这一年当成了一个劫难的日子。我们目送着太多的英魂离开这个原本绚丽的世界,站在二零零三年最后一天,我写下如下的文字,来怀念那些曾经很熟悉的灵魂,愿他们在天堂也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情。
御风而来,随风而逝——怀念张国荣
我们八十年代开先河的这帮生人基本上是看着张国荣,听着罗大佑长大的。喜欢张国荣可以说有n个原因。王家卫的导演水平之高是一个原因。他能在虚幻夸张的声光电影之中塑造出百面妖艳的人物形象。先是看他的霸王别姬和东邪西毒。其他的原因实在难以一一列举。后来再是在刚上小学的时侯,听到了他的那首共同度过。然后就爱上了他的歌。
男子美丽妖艳必遭诋毁诽谤,这在中国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古时的潘安宋玉被人诋毁为“男优”(这个词放到现在这个社会就叫“兔子”),后来唐代的怀义和尚和张柬之都算是当时很出众的美男子,但是不幸被武则天拿去当作了工具。实在是中国美人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古人形容美男子常常用“眼若明星,面如冠玉,肤若凝脂,颜如敷粉”这十六个字来形容,虽然给人感觉有点肉麻。但是也着实给我们勾勒了一个活脱脱的美男子形象。张国荣在东邪西毒里面的扮象就可以用这几个词语来形容。在香港的电影界里面,张国荣是一个另类,他在每一部戏里面的角色,没有人能够代替。
在愚人节的中午,我听到了他坠楼的消息。我的眼前、立刻出现了一片片杨花飘零落地的景象。继而感觉有流星雨扑面而来。
他带着所有的遗憾就那样的离开了他的事业和他的世界。在香港电影史上,有一个风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里面有的是颓废和繁华落尽。风无常势,水无常形。他乘着风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随着风,悄然而逝。
香港影坛将为此失去一个灵魂的演译者,也许这个世界给这个影帝烙下的是一些难以说明的暧昧。无论是他的阿甘正转还是红色恋人,还是青光乍泄,留给我们的,都是很惨淡很忧郁的世界,没有阳光,没有温情。
然后,御风而去。留下一串遗憾
悲喜交加,人生如戏——怀念谢添
谢添,1914年6月18日出生。原名谢洪坤,曾名谢俊,原籍广东番禺,生于天津。
谢老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确实还不算很熟悉。但是能被称为中国卓别林的老艺术家其艺术水准一是让人望尘莫及的了。
在学校里准备英语四级的复习。忽然听到了关于谢老病逝的消息。我惊了一下。关于谢老,在我这个八十年代生人的脑海里,只有两个内容,其一,他是中共元老谢觉哉先生的大公子,其二,当时抗非典那会儿确实让人感动得掉眼泪。现在老人真的驾鹤西去了。虽然大公子谢刚再三说老人八十九岁西去,属于喜丧。但是毕竟是丧事,听着心里面总是很难受。
关于中国电影界最早那一代前辈,我们这一代人知道的并不多。从赵丹上官云珠那一代人开始,就奠定了中国电影的基调。谢老在一九三六年正式投身电影艺术事业,也算中国现代电影的创始人之一了。
报章上说,谢老走的时候很平静,面带笑容。老人一生导演的电影不计其数。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艺术大师。从黑白无声片到电视剧。老人是整个电影历史的见证人。如今整个影坛浮躁气氛让人侧目,绯闻层出不穷,前不久还有什么色情威胁那档子破事,我想,如果中国的电影界真到了那个地步,谢老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失望。
后来又听说谢老的追悼会上面有很多成了大牌明星的学生开着奔驰车前来送葬,谢老曾经作过北京电影学院的院长。桃李满天下那是当然。但是那帮哄哄嚷嚷的送葬者真的都能够明白谢老的心愿吗?
人生西去,故园梦来——怀念吴祖光
初听吴老病逝的消息,彻底把我弄懵了。吴老的身子骨还算硬朗,怎么突然就撒手西去了呢?后来看看新闻,确实如此,这让我感觉有一丝遗憾。
中国能称得上纯粹的剧作家并不多。戏剧这种表现形式在中国还没有真正的打出场面。在华人里面,我所佩服的剧作家只有四个人:曹禺,田汉,高行健再加上吴老。
吴老生前推崇戏剧本土化确实让我感到很佩服。戏剧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中国的特色。西方也有。只是两者的内涵不同而已。后来戏剧在中国慢慢的不流行了——应该说国人的审美情趣渐渐低劣了。吴老开始在人艺那一会儿确实让中国的戏剧有了那么一段大放异彩的感觉。关键是先锋戏剧是在吴老的直接关心下火爆的。当年高行健和陈思和两位前辈导演的绝对信号确实大大颠覆了国人对戏剧的看法。吴老当时给高行健先生写的勉励信词句诚恳,语重心长。让人感动。
后来港台片子泛滥成灾,把中国人的视听弄得一塌糊涂,乌烟瘴气。简直到了让人呕吐的地步。吴老苦心经营的中国人的视听观念再次遭到了污染。后来再加上韩剧日剧的垃圾往国内市场蜂拥而至,结果把好端端的一个视听世界弄得一塌糊涂。
吴老走之前说自己没有遗憾,中国现在艺术很繁荣,很活跃,很有前途。他们那一代老艺术家的心血没有白费。我想,这只能说是一个胸襟宽广的老艺术家的真切祝愿,在这个祝愿中,我听到了一丝无奈。
但愿吴老的遗愿早日实现。
书生风骨,勇士气节——怀念李慎之
李慎之先生的逝世报章上竟然没有刊登出来。这个确实有些过分。
慎之先生是我老师刘吉博士的同事,原来都在中国社科院,一个是院长,一个是副院长。两人私交极好。
慎之先生思想前卫,敢说敢做。当时就被很多评论家称之为“铁书生”为此慎之先生得罪了不少人。据说先生尽管当年作为社科院的领导之一,但是连党组都不让进。
慎之先生醉心于学术。后来兼任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我在学术人格上相当佩服慎之先生“做人要做扎实,弄学问要弄踏实。”慎之先生的名言和刘吉博士送给我的“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几乎同属一义。
早年读过慎之先生的全球化与中国文化这篇论文,笔法犀利,内涵丰富,字字句句,掷地有声。
慎之先生在辞去社科院院长之后的那段时间里,在北大还作了一段时间的博导。作为一个研究中美关系的专家,他提出了许多让人警醒的观点。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拜读。
我和慎之先生可以说是思想上的忘年交。彼此虽不相识,虽然一个在人世间一个在天国。但是我和他的人格上却有几分相似之处,讨厌政治,醉心学术,不知道为官的意义。
打下这些文字,心中是痛楚的。一代学术大师的离世竟然在报章上看不到一丝一点的消息。我想,这也是先生生前所没有预料到的。我们这些后来者应当继承先生敢于创新,尊重学术的精神,先生的一些不足,我们也要引以为戒。我毫不怀疑的说,这也是慎之先生所期待的。
我打下先生的一些文字,以做怀念: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原则上相信,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的中国哲学,能够给当今中国的文化危机和全球的文化危机开出一条最好的解救的道路来。但是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能不看到我们自己还正在危机中挣扎,我们还远远不能说已经看到了通向彼岸的桥梁,我们甚至不能说我们已经找到了迷失的“自性”我们又如何能在全人类面前夸口呢?是好样的,只有自已做出榜样来。”
让人警醒。
文坛宗师,一代英杰——怀念钱仲联
中国没有国学大师了。
钱老的逝世,让中国的学术界变得苍白。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钱仲联这个名字。但是没有人不知道中国当年的“文理四钱”:钱学森,钱伟长,钱钟书,钱仲联。
能够和前三者排在一起的人,也绝非一般的人物。
关于钱仲联,官方是这样介绍的:
“钱仲联(1908—2003)原名萼孙,号梦苕。终身教授。江苏常熟虞山镇人。1926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任大夏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建国后,历任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教授。”
在学术界,钱老被人称为:当代纪晓岚。
这个称号和谢老的中国卓别林一样。有着特殊的荣耀,因为钱老参与了建国后所有大型图书的编撰。
1960年,中华大典文学典编篡委员会顾问。
1981年,全清词编篡研究室顾问。
1986年,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
同年,全宋诗编委会顾问。
1999年,辞海编委会副主任。
200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
作为一个学者,能够参与其中一项的工作就已经是莫大的荣誉。钱老几乎涉及到了建国后的每一项大型文学研究活动。并且能够在每件学术工作上都事必躬亲,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说“先生对学术,凡事必躬行。查资料,翻典籍,甚至校对错别字都自己身体力行。有一次一个博士生抄袭论文被先生发觉,先生将其怒骂不止,并拒之于门外。”
一个国学大师,一个名垂千古,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能够对于自己的事业和学术推崇到这个地步。对于学术腐败,钱老从来也是深恶痛绝。苏州大学文学院的学风和学术成就是全国是数一数二的,这与钱老的万世师表的学术典范是分不开的。
现在在中国的文坛又起了一些不安宁的骚动。据说又是某个作家闹出什么抄袭事件。在下猜测,若是钱老地下有知,定会唾骂不止。
侠客肝胆,一身正气——怀念柯受良
小黑哥的不幸挂掉,是我没有想到的。
我初识柯受良是在数年前的一个新闻联播上面:一辆保时捷跑车在壶口瀑布上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众皆鼓掌。
让人惊叹。
然后车里面走出来一个黑黑的中年人,他为中国人完成了一个世界纪录。
我记住了这个壮士的名字:柯受良。
后来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个特技演员,并且在台湾的黑社会做了一段时间。
于是,我把他定格为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物。有勇无谋,终不成事。
后来吴宗宪和刘德华和他合唱了一首笨小孩,让我特别有感触,歌词纯朴,感人。
对他印象的彻底转变是在tvb的专访,他对台湾演艺圈黑幕的抨击,令我震撼。
有勇无谋的人分为好多种,一种是泼皮无赖,诸如牛二李鬼之流,一种是侠肝义胆,诸如张飞李逵之类。
柯受良这个黑脸男人的胆量确实让人感到钦佩,他敢直言不讳的说出别人不知道而又痛恨的事情,我认为,这个不一定完全是他个人的利益。
后来他就没有再拍什么片子,99年一曲大哥唱红两岸三地。很多人在他的歌声中感受到那种别人很难察觉到的直爽和纯朴。也许他想借这首歌曲对世人说明一些什么。
再后来,就是在网上听到他“意外死亡”的消息。黄河的壶口瀑布没有拦住他,他的生命竟然被一个“意外”拦住了。
遗憾的是,已经近一月有余,他的死因仍旧是一个谜团。更离奇的事有人说他的死和台湾演艺圈的黑幕有关。这个说法有些阴森。他毕竟是在上海逝世的。假如说台湾的黑社会已经到了上海,我想,政府是不是该更要考虑一些比开会修宪之流更为重要的问题?
但愿小黑哥一路走好。
斯人已去,余音不绝——怀念梅艳芳
阿梅姐的离尘让人更觉得有些暧昧。
张国荣是今年逝世的第一个名人,阿梅姐做最后一个。有一点企图结束悲剧的意味。
在几年前,盛传阿梅姐和张国荣有绯闻。这两个人再加上梁朝伟,张曼玉。活脱脱两对名动江湖的妖艳情侣。
以前不大喜欢阿梅姐的歌,还有王菲的歌路。后来听完阿梅姐那首明月几时有和女人花,渐渐感觉到了那种三十年代上海滩感觉,那种和周璇,阮玲玉很类似的歌路。
一种在实质上的怀旧。
但是她的离尘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我总觉得今年是不是一个故意让人去怀念的日子。
在平安夜钟声刚刚消失之后,就听到又一个灵魂归天的讯息。如果有天堂,上面一定会挂一个“客满”的招牌。
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死去的灵魂不可能再回来,于是,留给我们的,只有祭奠。
在港台歌手中,难以忘却的死者只有黄家驹和张雨生。两个音乐天才,两个人世间无法留住的灵魂。
我不敢说阿梅姐是不是音乐天才,或是电影天才之类的。但是阿梅姐和张国荣一样,代表着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世界,一道别样的风景。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昨天对梅艳芳的病逝表示哀悼,在向梅艳芳家人转达慰问时赞扬梅艳芳极有创意及毅力,靠自己的努力将事业带上高峰,是典型的香港成功的例子。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也向梅艳芳家人发了唁电,对梅艳芳的逝世表示深感痛惜。
在矣人中间,能够有这样殊荣的,实在很少。
在网上,悼念的文章如雪片飞来,多半是说她怎样热心公益,怎样拒绝炒作,怎样善良。
生前的最后一本写真集现代女人心,是她为儿童癌症协会(children"s cancer foundation)筹款而推出的一本写真。在临终前能有这样的举动,绝对不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表现。
在一个演艺圈里面,能够平平淡淡生活下来的,没有大起大落的,并不多见。
阿梅姐是其中一个。
她的离世,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是在这个纷扰的花花世界里面怎样理智的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