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www.aslwx.com,最快更新迷途在1643最新章节!
“褚老,褚老,不得了啦!了不得啦!孙奇逢来了,
吴一夸张地用手在额头一抹道:“你看,全是汗啊。”
“小吴啊,你是说直隶容城的孙奇逢来了?”
吴一接口道:“可不是么,我已把他的一家子安排在宣传部的招待所里。”
褚老道:“也好,来了一位真正的大儒,小吴啊,好生安排吧,目前黎城高等学院以筹备完,最好让孙奇逢去,想办法挽留他,他的号召力,可不一般,往后,像这种已出名的,还没出名的文人大儒,慢慢会汇集到这里,在学术上可以交流,在思想、理论、主义上不要去强迫,让他们自己去看,自己去理解,人民南路那边的学院区住房也快完成了,这些住房就是分配给以后有功人员,对解放区作出特殊贡献的人准备的,全是单独的四合小院,院内主房、书房全是落地大玻璃窗,独立卫生间,抽水马桶、洗手池,米白色地砖,电灯照明,一共建了20套,还有小一号的三合院,里面设施差不多,也有20套,在人民北路上是四幢五层公寓楼房,一共120套房,每户240平米,除去主室,客厅,2厨房,2卫生间,书房,另隔有四个小房间,这是专门为现在的社会家庭设计的,因为有钱能买这房的人,一般家里全有小妾,丫鬟。四幢楼目前是整个黎城的标志性建筑,四楼合围着楼下一个小湖泊,四周建有楼台亭阁,沿湖有长廊,遍种桃柳树,原本是穿越众的居住地,后然一想,不需要,用大虎、新娟的话来说,我们的归宿不在这里,所以干脆成了房地产买卖了,现在预订的全是实力很强的商户,大户们,哈哈,条件也差不多成熟了,对哪些有进步思想的文人,好生相待,对那些只会空谈还顽固不化的不要理睬,这种文人最多,也很讨厌,我们想挡是挡不住的。”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直隶容城(今河北保定容城)人,明末清初理学大家,与黄宗羲、李颙齐名,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孙奇逢万历二十八年中举,后父母接连去世,在乡庐墓6年。期间,刻苦读书,经、史、子、集广为涉猎,并多与贤友切磋论学。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居孝期满的孙奇逢开始游学京师,广交名士。
去年满清入关后,原本的历史走向是孙奇逢南迁河南辉县,河南辉县在夏峰村授徒讲学20余年,着书立说,研读各家经典,创立“夏峰学派”。黄宗羲评价“北方学者大出其门”,故孙奇逢又有“北方孔子”的美誉。
可是现在,孙奇逢带着家小,正南下赶去辉县,半道上偶然间看到了某一期《黎城周报》后,立马带着家小,赶到了黎城,找到了《黎城周报》编辑部,上报到吴一手里。
另有外国传教士汤若望,彻夜难眠,桌上的某期《黎城周报》赫然写道:“太阳中心说,地球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而月亮环绕地球运转,在太阳系中,有8大行星,分别为水星、火星、地球… … .”
要知道此时的日心说,才刚刚被哥白尼发现,而要得到证实却在60年后,约翰尼斯-开普勒和伽利略-伽利雷证实。
而另一篇为地球分南半球和北半球,两个极点为南极和北极,常年被冰雪覆盖,而赤道… … 。
汤若望坐不住了,找到了当时任通政司的李天经。
先来说一说李天经此人。
李天经,字性参、号仁常,吴桥县城关镇驸马村人。祖父李懿,曾任明朝西宁道兵备副使,为边防名将,文武兼备。李天经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驿外郎、济南郡太守、山东督粮道、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光禄寺正卿(一品),官至兵部尚书,他为官清正,被誉为“李青天”,并且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天文学家。
原本的李天经正要辞官,原因就是不当这个清朝的官,正打算以病老为名,辞归故里,这一天,汤若望来拜访,连忙引进书房,等丫鬟上茶完后,只见汤若望很神秘地掏出了一个装订本《黎城周报》,这一看不打紧,把李天经给吸引住了,短短的几篇文章,《黎城周报》是用来科普的知识,可在这二位看着后,是越来越心惊,要知道,李天经曾和李之藻、王应麟及外籍传教士龙华民、邓玉涵、罗雅谷、汤若望等人参与,经过不懈努力,历经五载,完成《崇祯历书》,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内容包括天文学基本理论,三角学,几何学,天文仪器,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交食,全天星图,中西单位换算等,共四十六种,采用第谷(1546—1601)的太阳系结构系统,计算方法中翻译了哥白尼(1473—1543)《天体运行论》中的许多章节,还有开普勒(1571—1630)《论火星的运动》一书中的材料,历法计算中不用中国传统的代数学方法而改成几何学方法,该书126卷,全是他审核的,而现在看到的是什么?五大行星,变成了八大行星,还对这八大行星做出了解剖,行星的大小、质量、组成物质、温度及每一颗行星的卫星,星环等等,短短几千字,包含了一个太阳系,只能用震惊,震惊来形容了。
大明理学家刘宗周不是坐不住了,而是气不过了,在大明像刘宗周这种文人很多的,不过别人如果碰壁要么回头,要么改变,可是刘宗周就是一根筋,那么先来说一说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刘宗周,字起东,别号念台,明朝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他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他着作甚多,内容复杂而晦涩。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巨大。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刘宗周的思想学说还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甚至认为,刘宗周绝食而死后,中华民族的命脉和中华文化的命脉都发生了危机,这一危机延续至今。
那么刘宗周最后为什么要绝食寻死?也就是说明年1645年7月,刘宗周要绝食了,接下去就说说他的过往生平就知道,此人这样的死法是合情合理的,还带有一丝的悲壮。
万历二十九年,也就是1601年,刘宗周高中状元,人生三大喜,一曰,状元及第时。二曰,同房花烛时。三曰,他乡遇故知。可是巧不巧,此时刘宗周母亲正好去世,刘宗周只能丁忧三年为母守孝,这是古人的大规,三年后,什么菜全凉了,只能在家苦读经书,做做学问。
到了天启年间,时来运转,被朝廷任命为礼部主事,不出一年又升任右通政,就这样正式踏入官场,可是刘宗周跟其他人不一样,不入世俗,自己想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人在官场上不可能官运亨通。
当时,魏忠贤当道,许多文人官员被魏党排挤出朝堂,要么投奔魏党,要么绕道避之不及,而刘宗周主动去得罪魏忠贤,还顺带着把客氏也得罪了,客氏何许人也,她是天启得奶娘,也就是说,天启帝喝客氏奶长大的,有明朝野史说,天启帝跟客氏是有野情的,后宫的嫔妃敢怒不敢言,有谁反抗,不出几日,这嫔妃就莫名死去。
刘宗周被这两人算计,结果惹恼了皇帝,被削职遣送回原籍。
到了崇祯年,换皇帝了,新朝起用新人,想起了这个万历状元,刘宗周被重新起用为左都御史。其实,刘宗周早就心灰意懒,尽管不太情愿复出,但君命难违啊,他还是去了。
这一次身为御史,那就要吸取教训了吧,可是谁叫他是刘宗周呢,反而变本加厉,一日三本,某日,一日四本奏书,在《敬循职掌条列风纪之要以佐圣治疏》中,他提出“建道撰”、“贞法守”、“崇国体”、“清伏奸”、“惩官邪”、“饬吏治”等策略。刘宗周虽素负清望,但毕竟只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思想家,而不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因此他的一些主张并不合时宜。在当时明朝江山已是风雨飘摇,但刘宗周认为“今天下非无才之患,而无本心之患”,因此主张“治心”是解救时艰的根本。他要求崇祯“明圣学以端治本”、“躬圣学以建治要”、“崇圣学以需治化”。这表明在刘宗周那里,儒家经世致用的实效已经丧失。
请崇祯革除弊政,以摆脱国家的危机,又劝崇祯“修心”、“修德”,学习上古的尧舜治国,在当时的环境下,崇祯帝学习这些,也是改变不了明朝的局势的。此后,刘宗周文人脾气发足了,干脆选择了辞官回乡。
到了崇祯九年,此时的明朝更是无人可用了,又一次起用了刘宗周,面临的问题就是内忧外患,已经是无力回天了。明朝的国运似乎已经倾斜向了后金。刘宗周虽然是儒家学者,但是在为官和治理朝政来说,简直是一窍不通。
刘宗周接着又是老一套,还建议追求君子“有天德者然后可以语王道”的慎独境界。对此,刘宗周的建议还没完,建议崇祯帝每天“讲求二帝三王之学”,给皇帝恶补历史,汲取历代亡国之君的经验教训。
刘宗周这样的建议并不是说不行,而是在当时明朝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仍然是要求崇祯帝修德治心,近儒臣等等,这样的建议在当时根本无济于事。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刘宗周的建议是可行的,太平盛世的情况下,这样的建议肯定会让王朝继续发展到顶峰。但明末时期,这样的建议无可厚非。紧急公文,皇帝都处理不过来,哪有闲工夫接受大臣的再教育?
刘宗周当时的建议,无疑是在濒死之人面前,大谈特谈养生之道。
对刘宗周的陈词滥调毫无兴趣,崇祯帝忙于筹集军饷,增强军力,平息农民起义、抵御满清。此时的刘宗周真是看不出火候。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宗周还对皇帝喋喋不休,崇祯帝最后忍无可忍,只好再次罢免了刘宗周。
大家看到了吧,有奇葩皇帝,就会有奇葩大臣,这位刘宗周的官场经历可算是曲折了,嘿嘿!可谓是到头了吧,可是,最怕就是可是二字了,接下去发生的事就是无语了哦。
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帝再次启用刘宗周。哈哈哈!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无语了,刘宗周并没有接受教训,依旧固执己见,不晓得变通。御史杨若侨向皇帝举荐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声称此人精通火器制造,可以启用他,铸造火炮击败清军。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是刘宗周据“理”力争,声称:“臣闻国之大事,以仁义为本, 以节制为师,不专恃一火器……若堂堂中国,止用若望铸炮小器?恃以御敌,岂不贻笑边方。”
崇祯帝急于求治,刘宗周却说先治心,崇祯帝要求才望之士,刘宗周却说操守第一;崇祯帝访问退敌弭寇之术,刘宗周却说仁义为本。故崇祯说他“愎拗偏迂”,又一次将他革了职。这一年刘宗周六十五岁,这是他第三次被革职。他在《与祁世培书》中说:“抱头南下,便无面目见江东父老啊。”
时间到了1644年5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史称“南明”。诏起复刘宗周左都御史原官。无语,无语了哇!这南明焉有不亡吗?
福王政权不仅于内政外交上没有任何作为,反而继承了崇祯朝的所有弊端:党争,苛敛,苟且偷安,等等。刘宗周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又一次挺身而出,上疏献计,一曰据形势以规进取,一曰重藩屏以资弹压,一曰慎爵赏以肃军情,一曰核旧官以立臣纪,一日三曰是常态,四曰、五曰才是正题。后然干脆又上疏请诛内外不职诸臣,于是他成为众矢之的,受到排挤。
刘宗周对崇祯亡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先帝无亡国之征,而政之弊有四:一曰治术坏于刑名,二曰人才消于党论,三曰武功丧于文法,四曰民命促于贿赂,所谓四亡征也。”他希望福王政权能改弦易辙,吸取教训,但这只是他一厢情愿。在愈演愈烈的党争中,他不得不辞职。有人说,这是真文人,有傲骨,有一腔热血,可大多人避他之不及,但他没有忘记尽一个孔孟之徒的责任,在出都门前,一根筋到底,最后上《再陈谢悃疏》,对福王进行最后忠告。他的忠告有五条:一曰修圣政,无以近娱忽远猷;二曰振玉纲,无以主恩伤臣纪;三曰明国是,无以邪锋危正气;四曰端治术,无以刑名先教化;五曰固邦本,无以外衅酿内忧。又是五曰奏。
刘宗周历经万历、天启、崇祯、弘光四朝,“通籍四十五年,在仕六年有半,实立朝者四年,大家看到了吧,历经四朝,实际在朝参政只是四年,夸夸其谈了四十五年。
按原来的历史走向,接下去就是悲壮了,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遇害,潞王监国。六月十三日(7月6日),杭州失守,潞王降清。十五日(7月8日)午刻,刘宗周听到这一消息,时方进膳,推案恸哭说:“此予正命时也。”于是他决定效法伯夷叔齐,开始绝食。
当时江南士大夫纷纷降清,做了贰臣,玷污名教,背叛了平时所学之道。刘宗周要以自己的行动,成就自己的人格,为衰世作一表率。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初八日(7月30日),刘宗周前后绝食而死。其子刘勺遵照他的遗命,曰:皇明蕺山长念台刘子之柩。
而现在的刘宗周,气势凶凶地在南京朝大骂《黎城周报》,
看看,这是什么话,明朝还没有亡呢,说南京朝专已党争,把个人荣辱高于国家,把个人私利建在民族之安危之上,罔顾百姓生死,启用卖国求荣之人当政,明年必亡!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等有时机,非要去讨个说法。